当前位置:首页 >> 活动 >> “我们的节日”系列 >> 2023
端午节|悠悠古节里,“粽”横的深情


五月五,又端阳。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起源于上古先民祭祀龙祖,也是我国夏季最盛大的民间节日之一,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重五节、龙舟节等。其涵盖了古老形象文化、人文哲学,杂糅了多种民俗,文化内涵丰富,在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都有着深远广泛的影响力。


端午节俗众多,每岁至此,人们拜神祭祖、祭奠屈原、祈福辟邪、龙舟竞渡、佩香囊、沐兰汤等,既丰富也有特色。

但提起端午,食粽始终是最重要的节日主题之一。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粽子在两千多载时光里,代代相传,不仅为中华儿女留下了无数记忆,更是深藏着中华儿女的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放眼古今,不论什么时代,农历五月,都是粽子的主场。最初的粽,包裹着的中华民族根源里对祖先神明的崇敬之情

粽,即粽籺,俗称粽子,由来已久,传播甚远。其本属于“”的一种,籺本为人们在节日中拜神祭祖的贡品,随时令节日的不同而各有差异。

粽子成为吃食,目前已知的最早文字记载可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彼时称之为“糉”(zòng),释作“芦叶裹米”,并很快流传开来。

晋代,粽子已名满天下,并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此时北方多用黍米作粽,故唤其为“角黍”,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著《风土记》中就曾有明确记载:“仲夏端午,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麟顺德。”


到南朝,食粽一俗开始同屈原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屈原为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其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提倡“美政”,任能举闲,体恤民情,呕心沥血,为国为民,深受景仰。

可随着改革的深入,触及了旧贵族和顽固势力的利益,屈原受排挤诽谤,被流放至沅湘流域。屈原远离朝堂后,楚国每况日下,形势大变,终被秦所灭。都城郢都被破后,屈原深苦闷悲愤,深感绝望,遂投汨罗江自尽,随家国而去。

南朝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写的便是屈原死后人们纪念他的故事:“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即人们感叹哀伤于屈原之遭遇,投米粮于江水,使鱼虾不伤其遗身。

后世也由此产生了粽子是源此事而起的说法。虽依史而论,并非如此,但自此粽子也因屈原,又多了一层家国情怀,屈原身上所展现的不畏强权、不屈抗争的精神更是随食粽一俗而久久传承,并刻写进中华民族的精神与血液,代代称颂。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粽。”自诞生起,粽子代代流传,唐宋之后更是常见常新。

从唐代的菱形粽、宋代的蜜饯粽,到元、明两代变革后的叶粽,再到清代的火腿粽,一片粽叶、一把糯米历代国人手中塑造出无数花样,包裹住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紧锣密鼓地粉墨登场,饱含着先人的智慧,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精心耕耘。

每年端午,粽叶的清香和着米的甜香,随着水气,在千家万户的厨房里升腾,虽不一定身处故土,但只要闻到粽子的香气,便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粽香千载,让年年岁岁,心有所依。轻轻展开粽叶,弥漫在头顶的,是在久久徘徊的故土乡情;涌上心头的,是东方大地久久不散的人情味。


2019年9月,中国商业联合会提出的“粽子国际标准”提案在第21届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亚洲区域协调会(CCASIA21)上通过立项审查。如今,粽子已进了世界人民的生活,在国际舞台上呈现着中华文化的风骨中华民族的精神。

“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却愁南去掉,早晚到潇湘。”岁月悠悠,古节端午与粽子携手而行,从未间断。

今日又闻粽香起,不只要品尝粽的香甜,还需将这份纵横千年的深情久久传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