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白露,一年中最令人舒适的节气。暑热散去,天气转凉,微风徐来,心旷神怡。“红衣落尽暗香残,叶上秋光白露寒。”让我们的心灵,跟着《胜哥朗读》一起感受秋日的静谧与美好。
白露至,最秋天
文 | 潇湘诗会
朗读 | 胜 哥
俗语云:“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这句话的意思是表示,在处暑的时候,天气是早晚清凉,而白天还非常的炎热。每天需要用一盆水洗澡,到了白露节气,就不能赤膊露体了,以免受寒着凉。
金秋白露,茶酒飘香。想必爱茶之人定会在白露时节品品“白露茶”。这时的茶叶,历经盛夏暑热,又在秋天的露水里浸润,既不像春茶般娇嫩,又没有夏茶般苦涩,清香甘醇,抿上一口,祛除秋燥,润肺生津;秋意袭来,再酌一杯“白露米酒”,温热宜口,舒畅自在。产自湖南郴州地区的“白露米酒”,用高粱或糯米酿成,微微带甜,温和润燥,最适宜在秋季饮用。
白露一到,最秋天。这时节,对气候最为敏感的候鸟,会发出集体迁徙的信息,准备向南飞迁。起程佳期多在仲秋的月明风清之夜,好像给人传书送信――天气冷了,要收割的庄稼赶紧收吧,快快备好寒衣吧。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李白笔下的一位女子在白露时节思念故人,用回忆疗伤。孟秋白露,湿气渐重,原本让人心喜的露水也愈来愈重愈薄凉,聚集在一起,凝成让人良愁的惨淡白。叶沾露水,秋风凉;大雁南飞,白露至。秋深夜静,凉寒袭来,时光青苔之下,不禁让人想起经年里的旧岁往事。
白露节,又有“蛐蛐节”的说法。古代,从民间到宫廷,从大人到小孩,这时候都沉浸在斗蛐蛐的乐趣之中。秋夜渐凉,晨露如珠。蛐蛐饮着清凉的露水,接起了夏蝉的班,唱着秋天的歌,如同提醒着人们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加大,早晚记得添衣加被。
节气小课堂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干支历申月的结束与酉月的起始。斗指癸,太阳达黄经165度,于公历9月7—9日交节。白露是一个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重要节令,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是秋季由闷热转向凉爽的转折点。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进入白露节气后,夏季风逐步被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分批南下,往往带来一定范围的降温幅度。
白露后,天高云淡、气爽风凉,昼夜温差较大,夜间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明显地感觉到凉爽的秋天到来。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白露”代表着暑热的结束,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成熟,而在季节转化过程中,丰收的秋季带给了人们与健康有关的食物以及民俗。在民间,白露前后有祭大禹、吃龙眼、酿米酒和饮白露茶等习俗。白露前后多秋燥,饮食方面也要注意清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