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敬之读史
敬之读史(三十四)|谣传引发了“弘晳逆案”

1

  尤小刚导演、张建伟编剧的《乾隆秘史》,虽然影响不大,但开场的乾隆继位,却有一场很大的改动。

  雍正暴毙,遗诏被偷,群臣无策,只好从理亲王弘晳和宝亲王弘历之间,择一入继大统。

  弘历胜出,原因是因其子永琏的名字为雍正帝所取,意味着要继承大清皇位。


爱新觉罗·弘历画像

  传了几百年的雍正接班,是因有了好儿子弘历,到了尤小刚的电视剧里,却演变成了乾隆上位,也是生了一个好儿子。

  这真符合历史吗?雍正偏私永琏不假,但他不可能会留下侄儿弘晳与亲子弘历的一桩夺储案。

  尤小刚和张建伟这样的设计,是把著名的“弘晳逆案”演绎成一个现代电视剧版。

  

2

  至于弘晳继位一说,并非尤小刚首创。

  据《朝鲜王朝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康熙驾崩,雍正即位,传闻:“康熙皇帝在畅春园病剧,知其不能起,召阁老马齐言曰:‘第四子雍亲王胤禛最贤,我死后立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又曰:‘废太子皇长子性行不孝,依前拘囚,丰其衣食,以终其身。废太子第二子朕所钟爱,其特封为亲王。’言讫而逝。”

  此说不见于国内正史,但传递出一个信息:康熙让胤禛继位是有条件的,那就是保证自己只是一个过渡,将来把紫禁城里的那把龙椅,交给废太子胤礽的儿子弘晳手中。

  康熙喜爱弘晳,确实不假。他自幼被康熙养育宫中,且未受胤礽二度被废影响。雍正即位第二天,就封弘晳为郡王,累加多罗理郡王爵;六年五月,晋理郡王弘晳为和硕理亲王,成为同辈中爵位最高者。弘晳于奏折中称呼本是叔父的雍正帝为“皇父”。

  这似乎更加证实了雍正有要传位给弘晳的任务。

  

3

  雍正厚待弘晳,原因并非如此。

  最初,康熙朝“九子夺嫡”的政治斗争中,胤禛是胤礽的支持者。

  康熙四十七年,胤礽第一次被废,胤禛坚决支持复立胤礽。第二年,胤礽复立,胤禛受封和硕雍亲王。

  雍正二年十二月,胤礽病死于幽所,雍正谕以和硕亲王例下葬。出殡时,每翼派领侍卫内大臣各一员、散秩大臣各两员、侍卫各五十员,择定出殡日期,送至郑家庄,设棚安厝;封弘晳之母李佳氏为理亲王册妃,由其子赡养。胤礽其余妾室随个人意愿择定居所,“丰其衣食,以终余年”;后雍正亲往五龙亭,哭奠理亲王胤礽。

  雍正元年五月,雍正命理郡王弘晳携家人,从京城内迁至京郊昌平郑家庄府邸居住。

  弘晳虽被封为郡王、亲王,加了和硕,甚至被允称雍正为皇父,但他并未被委派一些重要任务,多是参与一些礼仪性的活动而已,譬如雍正九年,雍正元配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去世,弘晳即出任使节赞册宝,执行雍正的追封程序。

  由此不难发现,雍正厚待弘晳,只是对二哥胤礽当初的恩惠投桃报李,而非要立他为储君。

  

4

  如果康熙希望弘晳继承大统,又怎么不直接立其为皇太孙?

  弘晳生于康熙三十三年甲戌七月初五日,至康熙死时已二十八岁。在这二十八年间,康熙是绝对有能力、有时间、有准备把这个爱孙培育得羽翼丰满的。

  前朝的朱元璋,也是培育了一个皇太孙。虽然这个孙皇帝很快被自己的四叔干掉,但他的失败,足以成为康熙帝决心立孙接班的历史教训。

  聪明的康熙不可能不知道,自己“最贤”的皇四子一旦登基,就大权在握,更不可能把皇位转交给废太子的子嗣弘晳。

  再退一步,假若康熙与胤禛之间达成的协议成立。康熙自然会将此公开,让天下臣民瞩目,监视雍正。

  但也不可能避免,胤禛为了即位,可以对康熙信誓旦旦,一旦大权在手,易储之事,只要他有意,自然会有人帮他办好。也是在前朝,明代宗朱祁钰继位时,有立侄儿朱见深为太子的诏书为凭证,但他一句“天佑下民作之君,实遗安于四海;父有天下传之子,斯本固于万年”,大多数文武百官甚至包括大忠的于谦,都乐意联名举荐新皇帝的嫡子为储君。

  即使有这种不公开的协议存在,未来的最高统治者也完全可以将第二代非直系接班人弄一个死于非命、死无对证。在康熙朝皇权之争,已铁血无情白热化,毫无兄弟可言,又怎么会有叔侄一诺千金呢?

  更何况被康熙抚育宫中的也非弘晳一人,雍正的儿子弘历也享受过。

  《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春,“皇四子和硕雍亲王胤禛恭请上幸王园,进宴”,康熙幸临胤禛的赐园圆明园,第一次见到了不到12岁的孙子弘历,“见而惊爱,令读书宫中”,亲授书课,并请名师教他文化、骑射和火器,并称弘历“是福过于予”。

  

5

  弘晳确实死于已成为皇帝的弘历之手。起因是所谓的弘晳逆案。

  弘晳应该是为人贤德,故时有传言康熙帝生前因宠爱弘晳,而有意第三次册立胤礽为储君。

  流言多了,危机感也就来了。

  乾隆的反应快速,先向与弘晳有往来的人士动手。

  乾隆四年九月,乾隆帝以“诸处夤缘,肆行无耻”的含混罪名,将奉差在外的另一个堂兄、正黄旗满洲都统弘昇革职锁拿,“押解来京,交宗人府”。

  几天后,宗人府议奏,乾隆十六叔、庄亲子允禄与多个堂兄弟弘晳、弘昇等“结党营弘,往来诡秘”,议请分别予以惩处。

  乾隆认为,弘晳“见朕于王加恩优渥,群相趋奉,恐将来日甚一日,渐有尾大不掉之势,彼时则不得不大加惩创,在王固难保全,而在朕亦无以对皇祖在天之灵矣”,弘晳“自以为旧日东宫之嫡子,居心甚不可问”。

  弘晳“有不轨之心,因事未显著,是以从轻归结,以见小惩大戒之意”,乾隆决定革去弘晳亲王爵,责令回郑家庄居住,但不许出远门。

  乾隆并未因此放手。

  不久,巫师安泰受审,供出弘晳曾问询“准噶尔能否到京,天下太平与否,皇上寿算如何,将来我还升腾与否等语”。这使弘晳所犯事由的性质有了改变。

  乾隆据此,裁定弘晳“心怀异志”,“其所询问妖人之语俱非臣下所宜出诸口,所忍萌诸心者,拟以大逆重典,以彰国法,洵属允当”。

  为了坐实弘晳谋逆大罪,有司向乾隆报告:弘晳曾“仿照国制”,在府中擅自设立内务府下属机构会议、掌仪等司,以己为圣尊,与朝廷相抗。

  “弘晳罪恶”,“尤为重大”。

  乾隆对弘晳进一步加重处罚:圈禁地由原郑家庄府邸改于毗邻皇宫的景山东果园内。同时,开除宗籍,改名为“四十六”。

  至此,该案以弘晳作为犯事主角,审理完结。

  直至乾隆四十三年正月,乾隆帝令将已去世三十六年的弘晳恢复原名,收入宗籍。

  乾隆晚年,对于这个政敌堂兄还是恨得切齿:“且理密亲王幸而无过,竟承大统,亦不过享国二年,其长子弘晳,纵欲败度,不克干蛊,年亦不永,使相继嗣立,不断年间,连遭变故,岂我大清宗社臣民之福乎?”  


  本文选自《清史不忍细读》,向敬之著,华文出版社2019年10月版。

  

  作者简介:向敬之,独立书评人、明清史学者。曾任出版社、报社文史编辑十多年,书评、随笔散见《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南方都市报》《新民周刊》《上海证券报》等。出版有《细说康熙:王朝纷争六十年》《明史不忍细看》《清史不忍细读》《现场与背后》和三卷本《敬之书话》等。《大清定局》《明清破局》《康熙奇局》《雍正迷局》《极简大明史》《极简大清史》等即将出版。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