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信仰的力量
1989年后,党和政府应对国际风云变幻

  【编者按】

  2021年,我们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中国共产党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敢于面对曲折,勇于修正错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文明网“知史明道”订阅号推出党史故事专栏“信仰的力量”,并授权潇湘诗会·丝网开设《信仰的力量》专栏,今天为您讲述1989年后,党和政府应对国际风云变幻的故事。

  1989年6月,美国政府和国会发表声明,对中国政府进行污蔑和攻击,并宣布一系列“制裁”措施,对中国内政横加干涉。7月,西方七国首脑和欧洲共同体会议追随美国宣布对中国采取中止高层政治接触、延缓世界银行贷款等“制裁”措施。此后不久,国际形势接连发生重大变化,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

  面对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掀起的反华浪潮和国际上不绝于耳的唱衰中国的论调,邓小平反复强调,要保持稳定和坚持改革开放,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关键是自己要搞好。他告诫说,西方国家向中国施压,根本点就是要中国放弃社会主义。对这股逆流要旗帜鲜明地坚决顶住。国际舆论压我们,要泰然处之,维护我们独立自主、不信邪、不怕鬼的形象。只要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谁也压不垮我们。

  1989年9月,江泽民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大会上坚定地表示:“企图排斥、孤立中国是很不明智的,也是根本不可能的。任何经济制裁,都丝毫不能动摇我们振兴中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丝毫不能动摇我们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的信念。”

  为了扭转局面、争取主动,党和政府确定20世纪90年代初期外交工作的两个重点:一是开展睦邻外交,稳定和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二是打破西方国家的“制裁”,恢复和稳定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党和国家领导人纷纷走出国门,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几十位发展中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对中国进行访问。经过努力,中国不仅全面改善和发展了同周边国家的关系,而且同世界其他地区一些重要国家的关系也取得突破。到1992年8月底,同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54个。中国还成功争取到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1995年在北京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承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会议。中国不仅没有因西方国家的“制裁”而被孤立,而且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事实上,“制裁”对制裁国本身也不利。从宣布“制裁”中国开始,西方各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在政策和做法上表现得并不一致。中国领导人审时度势,采取政治和经济结合、官方和民间结合的方针,推动日本率先于1990年取消对华“制裁”。随后,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和国际组织也相继取消对华“制裁”。到1991年底,中国同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关系基本上回到正常轨道。

  美国带头“制裁”中国,但也逐渐意识到孤立中国未必符合自身利益。1989年7月至12月,美国总统布什两次派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斯考克罗夫特作为特使来华进行沟通。在中美关系最困难的阶段,邓小平指出:“结束过去,美国应该采取主动,也只能由美国采取主动。”“要中国来乞求,办不到。哪怕拖一百年,中国人也不会乞求取消制裁。同时,中方继续以着眼于大局的远见卓识,积极同美方进行沟通。海湾危机爆发后,为得到中国在海湾问题上的支持,美国不得不重新考虑改善两国关系。在此后三年多的时间里,两国关系虽仍处于低谷,但双方高层一直保持着接触,美国的对华最惠国待遇也没有中断。1993年11月,首次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美国西雅图举行,应美国总统克林顿邀请,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前往出席。其间,两国最高领导人举行正式会晤,由此结束了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最艰难的时期。


  西方国家的“制裁”没有达到使中国屈服和孤立的目的,反而最终被打破。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赢得了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外交坚定地朝着全方位方向发展。
  ——摘自《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参考资料:《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
  来源:中国文明网“知史明道”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