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文明之声
文明之声 | 《瓦尔登湖》经典片段(二)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先贤哲人、诗词书画、山川平原、大江大河……它们如同朵朵浪花,汇成中华文明的最美赞歌。中国文明网“知史明道”订阅号推出“文明之声”专栏,授权潇湘诗会·丝网开设《文明之声》专栏,今天与您分享习近平总书记读过的经典著作:梭罗的作品《瓦尔登湖》的经典片段。


主播:覃瑛 (广西柳州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频率副总监)

内容简介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这部著作区别于先前文学作品的第一个特征,是其对自然巨细靡遗的描摹和引申。大至四季交替造成的景色变化,小到两只蚂蚁的争斗,无不栩栩如生地再现于梭罗的生花妙笔之下,并且描写也不流于表浅,而是有着博物学家的精确。


经典片段(二)

  一个湖是一幅风景中最美丽最生动的亮点。湖是大地的眼睛;向湖中审视的人可以看出他自己的本色。湖边林立的水生树木是湖岸的修长的睫毛,而四周树木耸立的群山和崖壁便是湖的突兀的眉毛了。

  站在湖的东端光溜溜的沙滩上,赶上一个风平浪静的九月的下午,惟有一层薄霭把对岸罩得影影绰绰,我终于明白了“湖面如镜”这种描述是如何产生的了。如果你倒过头来看湖,湖看上去如同细细一条最精致的薄纱张挂在峡谷上,在远处松林的映衬下熠熠发光,把大气的一层与另一层分隔开来。你会以为你能够从它下面干干爽爽地走过去,到达对面的山头,会以为在湖面上翻飞的燕子可以在上面栖息。的确也如此,燕子们有时俯冲下这条薄纱,好像产生了错觉,随后识破假相倏然而上。在你向西边湖岸望去时,你不得不用双手罩住眼睛,挡开折射过来的湖光和太阳光,因为湖光和太阳光同样明亮,十分耀眼;倘若你身置这两种光线之间,用挑剔的眼光审视湖面,可以真切地看到光滑如镜的效果,此外只有俯冲水面的昆虫忽起忽落,起落均匀,分布在整个湖面上,它们在太阳下飞来飞去,在水面上产生了可以想见的最精美的闪光,或者,一只鸭子在梳理自己的羽毛,或者,如同我前面说过的,一只燕子贴着湖面低飞,像要随时触到水面的样子。

  也许从远处看去,一条鱼在空中画出了一道三四英尺的弧线,在跃出水面时出现了一抹闪光,在钻进水里时又出现了一抹闪光;有时候,这道银闪闪的弧线全部展现出来;或者这里那里,也许有一根蓟草漂浮在水面上,鱼儿向蓟草冲去,湖面上也会出现涟漪。湖面这时像融化的玻璃水,冷却下来但还没有凝结,里面的几许尘埃纯洁而美丽,如同玻璃里的瑕疵。你经常可以看到一片更光滑更幽暗的水面,仿佛一张看不见的蜘蛛网把它与别的水面分离开来,成为水中仙子的另一片天地,供她们在上面休憩。从山头往下看,你可以看见几乎所有的水域都有鱼儿跳跃;在这光滑如镜的水面上,只要一条狗鱼和银鱼冲出来捕食虫子,就会把整个湖水的平静搅乱。想来不可思议,这种简单的捕食事情一经发生便产生了这样精致的景象——这种鱼类的谋杀真相大白——我从老远的地方清晰地看到涟漪一圈圈扩大,直径有六七杆那么长。你还能看见一只水蝽一刻不停地在光滑的水面滑行,一口气滑出四分之一英里;它们轻轻地把水划出水纹,两条叉状滑线形成了明显的小小波澜,可是水黾在水面上滑行却不会留下看得见的水纹。

  一旦湖水起了波浪,水黾和水蝽便逃离水面,而一旦风平浪静它们就会离开它们的避风港,从湖岸不畏风险地开始滑行,冲出一截又一截,直到把整个湖面占满。这是一件让人心静如水的活动,赶上一个秋天的晴朗天气,充分享受着太阳的温暖,坐在山巅的一个树桩上,俯瞰瓦尔登湖,琢磨那些层层叠叠的涟漪没完没了地雕刻在水面上,天空和树木倒映在水中,若不是涟漪牵动,连水面都不容易看见。在这片宽阔的水面上,没有什么横加扰乱的因素,即使产生一点点,也立即会温和地平复下来,重归安静,好像给一个花瓶里面装水,触动的水圈儿向岸边荡漾,马上就会水波不兴的。


  来源:中国文明网“知史明道”订阅号
  文本:《瓦尔登湖》(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5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