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二十四节气 >> 2023节气生花
二十四节气生花|惊蛰·桃花
‍编者按:“二十四节气”是先民认知一岁时令、气候、物候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的知识体系,不仅包含民俗系统、指导农耕的时节体系,也反映自然节律变化,其中便包括应花期而时的“花信风”。2023年,潇湘诗会将于每个节气与您一同分享节气花事,静赏时光生花。





三月惊蛰,鸣雷醒春。此间“万物出乎震”,地底酣睡的越冬虫收起困顿,为荫动春情添一笔盎然生机。

惊蛰一候桃始华。山野间,桃花迎风初绽,一簇簇、一团团,殷殷似朱唇一点,娇羞如粉面初妆,与山水相映,晕开诗情画意。


“鸭头春水浓如染,水面桃花弄春脸。”若要以一种花代表春,桃花必在候选前列。不仅因其娇美艳丽、发源于中国本土,还因千载岁月中由其而衍生出的“桃文化”,早已深深定格在国人心底,悠远芬芳。


在中国桃花历史悠久,《山海经》所述夸父逐日神话中就写道:“弃其杖,化为邓林。”即夸父用以赶路的手杖最终便是化作桃林,弯弯曲曲三千里。


2014年,美国每日科学网站刊登的研究报告提出,长江流域古遗址中的桃核可追溯至约7500年前,这也意味着我国是最早对桃树进行人工栽培的国度。

到先秦时期,《诗经·周南·桃夭》诞生,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脍炙人口,彼时灿烂娇艳的桃花已被用以形容女子,真切生动,不只有“灼灼”美貌,更有“宜室宜家”的内在涵养。


汉代“丝绸之路”开启,桃由波斯传入中东、印度、欧洲等地区,《大唐西域记》中就曾记载印度人将桃子称作“直那果”,“直那”在印度语中为“秦”,也即古中国。

几千载时光里,关于桃的诗词更是车载斗量,桃花带着人们给春日的美好寄托盛放至今,年年芳菲,岁岁醉心。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桃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吉祥、长寿的寓意,其花可观,其果可食,是人们珍视崇敬的宝树。

许多神话故事中都流传着桃有延年益寿之功效,最耳熟能详的当属《西游记》中美猴王偷蟠桃的故事,桃也与枣、李、杏、栗并称五果用以祭神。

时至今日,人们在为长辈庆生时也要将寿包制成桃状,祝福健康长寿;而不可食用的桃木则成了伐邪治鬼的吉物,相传可镇灾辟邪,我国最早的春联便是由桃木所制。


抛开神话中的迷信因素,桃确有妙用,一身均可入药。汉末《名医别录》中就载桃可除湿驱虫,“药王”孙思邈也曾在《千金要方》中言:“桃花三株,空腹饮用,细腰身。”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的《神农百草经》中更是提到桃有美容之效,可“令人好颜色”。

由此,旧时人们便常以桃花制点心,桃花糕、桃花茶、桃花丸都负有盛名;还有不少人以桃花酿酒,还成为了一项习俗,“以酒渍桃花服之,好颜色,治百病”,相传对腰脊苦痛颇有奇效。


而对于文人墨客,春日赏桃花、饮桃酒便也成了不可或缺的雅事,“忘杯不使海鸥疑,水映桃花酒满卮”“秋题未写桐叶笺,春妆尚带桃花酒”……亭上一曲,佳酿沉喉,桃花佳人,落眼入梦,明媚谁人不看来,殷红片片点莓苔。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旧时桃花常用以代指女子与爱情,陆游名篇《钗头凤·红酥手》中就曾写道:“桃花落,闲地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道尽眷恋之深,相思之切,催人泪下。

然提及以桃花此番寓意,定然绕不过崔护之《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山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灿灿伊人,一眼定情,高中归来,旧人却已离去,只剩寻寻觅觅,魂牵梦萦,“人面桃花”的典故也由此相传。


虽然故事带着遗憾,但人们仍是衷情于幸福结局,于是唐代孟棨(qǐ)在《本事诗》中为崔护的故事填上了美满结局。“人面桃花,未知何处,但掩朱扉悄悄”,后世人们常以桃花寓意情缘,桃花也成为暗恋的人们表达倾慕之情的花朵,充斥着爱情的美好,艳丽也纯净,渴望中带着克制,浓烈也柔软。




“桃萼正芳菲。初占春时。”桃花一枝春开,一切美好便接踵而至。

又是一年桃红时,漫山和娇待君启,妆点一春浅深处,车马流觞记韶华。每年得赏桃花,这个春便也不算白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