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品 >> 文艺评论
儿童诗评论(三) | 具象与抽象,故事与哲学的世界

  吴昕孺 | 鸟儿飞去

  鸟儿飞去
  在弹弓发出响声之前

  较之翅膀
  它有更敏锐的听力

  而它仿佛被裹在树杈
  那巨大的弹弓里

  一粒灰色的子弹
  将天空射出一个小窟窿

  奇怪,天空那面巨大的镜子
  却没有破碎

  反而显得——
  更加清澈、透明

具象与抽象,故事与哲学的世界:读《鸟儿飞去》

张 战

  这首诗要细读。这是一首大诗,了不起。为什么?听我道来。

  读题目:鸟儿飞去,四个字,其实只有三个字:鸟飞去——,像不像一粒弹弓射出的石弹在飞行中的三个点?古希腊数学家芝诺说,飞矢不动,飞着的箭在任何一个瞬间都是静止的。当然,他偷换了时间与时刻的概念,这是一个诡辩。可是诗题“鸟飞去”,三个字像三颗钉子,干脆利落,斩钉截铁,钉在空中,这首诗的题目就是这样的节奏。这题目就是一粒强劲的弹丸,它要射向哪里?诗题就是悬念。

  读诗:这首诗的节奏短而快,它是一首快诗,是一瞬即逝的诗,是把时间分成了几个停顿点的诗。

  第一层:前四句。鸟儿本能地对潜在危险的感知与逃离。鸟能逃离,因为它抢占了行动的先机,在弹弓射出之前,它凭着听觉或本能(鸟的听觉并不是最灵敏,比视觉差,但鸟有不老耳,有不断再生的听觉细胞。我觉得更是一种本能,一种近似于人类第六感的东西)飞离。注意:这四句,明写鸟成功逃开弹弓袭击,暗写林中那个手执弹弓的人的沮丧。想象一下那个人如何费尽心思,屏住呼吸,瞄准目标,可是一切都枉费了。他的动作、神态、心理,不着一字却呼之欲出。这一层是一个双重结构,有显性描写,有隐性描写,有情节,有对照,耐人寻味。大家注意,这四句写的是两个真实的情境。写得准确、客观。

  第二层:五到八句。啊,太厉害,情节进展匪夷所思。它心有余悸,刚刚死里逃生,还来不及庆幸。鸟逃开了射向它的弹丸,却在飞开的一刹那,自己成了一粒射向天空的弹丸,它居然将天射出了一个小窟窿!谁把它当子弹射出去的?不是树,树杈只是弹弓。为什么射向天空?不知道。鸟知不知道它成了一粒子弹?知不知道它把天空射出了个小窟窿?谁?为什么?会怎样?生活中处处是这样的问题,有些能回答,有些穷尽一生也回答不了。

  这一层与上一层又是一个双重结构故事,这一层所描述的情境是虚构的、想象的,一实一虚,与上一层形成一个对比。但是在情节上,却是上层的一个延续、一个发展,在时间向度上它是线性的,在逻辑上它是自洽的。可是它有好多不确定的谜。它是开放性的,你可以有很多分析与联想,而且都能讲得通。这可是考验你智商的时候。

  好,一个小弹弓,一个大弹弓;一个小目标,一个大目标;一个射鸟人,一个射天空的人或神或别的什么。一个目的明确,处心积虑,但没有成功。一个不动声色,却不费吹灰之力,在不知不觉中击中目标。你看,这首诗里有这样多的二元对立。

  第三层:第九句到最后。

  “鸟子弹”射出去,成功了,天空被射出一个窟窿。可是结果怎样呢?这里又有一个逆转,有一个对这一行为的解构。天空这面镜子不但完好无损,而且——(注意这里的破折号,表示强调,使语气更强烈,或使后面的句子更醒目)更加清澈、透明。这说明射向天空这一行为是徒劳的,是无意义的。天空不可伤害,它无可摧毁。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天空本身是空,是无,天空能接纳包容任何东西。你可以拿走一个东西,破坏一个东西,伤害一个东西,可是,你拿空和无怎么办!在中国道家哲学中,无就是无形无象的道。你看,天空是不是无形无象的?无就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是万物之母,这真是一首大诗!但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首诗要讲什么?它的主题是什么?它要传达什么?你自己去想!

  这是一首看见的诗,视觉的诗。我们跟着诗人的笔从树丛中的鸟由近而远被引向天空,引向无限。我们的视角空间由一个点到无限大。所以这是一首空间的诗。但它又是一首时间的诗。它把一个瞬间中的几个点定格了,而且,它有同时的显性与隐性的描述,这又形成了一个共生时态。

  以儿童视角看,这首诗是一首叙事诗,情节是线性的、单纯的、透明的。它有悬念,有逆转,生动曲折,是惊险而引人入胜的故事。但这首诗不仅是以诗的形式讲了一个故事,更有诗人对自然界的洞察。诗人写出了他在现实世界中看到的,写出了他在想象中看到的,更写出了现实世界背后不容易被人察觉到的东西。这里有哲学,有对世界本源的追问,有对人在世界中荒谬无知的生存状态的思考,有对人的行动意义的解构。这又是成人视角的。当然,我们也可以给出不同的解读,因为这首诗从头到尾都是开放的。诗人是一个呈现者,他不是一个解释者,诗歌不能非此即彼。这首诗的主题意蕴因此变得复杂多元,它使得儿童诗的诗学空间得以延伸和扩展,儿童与成人的双重视角形成了两代人之间的互文对照,儿童诗也因此呈现出更多可能的书写维度。

  大家一定要说,这不是儿童诗,儿童读不懂。

  我的观点是:这确实是儿童诗。儿童也可以读。很多诗是成人和孩子共享的。同一首诗,儿童与成人所能接受的层面也许不同。儿童读到故事,满足幻想,体验阅读的乐趣,得到审美熏陶,有时还能培养其想象力和对世界的好奇心,培养他对生活和世界的观察与思考,这就已经很好啦!


  作者简介:张战,女,湖南长沙人。从教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出版有诗集《黑色糖果屋》《陌生人》《写给人类孩子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