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活动 >> “我们的节日”系列 >> 2021
二月二龙抬头|抬头望春雨,祈愿丰收年

  二月二龙抬头,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每岁仲春卯月初时,“龙角星”越出地表,阳气生发,雨水增多,春耕由此始,因此又称“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青龙节”等。

  二月二源于上古时代人们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及农耕文化的发展,历史久远。

  唐时长安人将二月二作为迎富贵的日子,各家准备点心果实,相互遗馈;宋时则兴起“挑菜”御宴活动,但此时二月二还未与龙抬头联系至一起。

  直到元时,文献上将农历二月二明确作为“龙抬头”。后至明清流传开来之后,则更添了诸多习俗、禁忌。

  发展至今,二月二龙抬头已经成为老少皆知的民间传统节日,相关风俗在民族文化融合交流过程中,根据地域不同也产生了些许差异,但不论节礼活动如何变化,龙抬头始终是人们祈福纳祥,寄寓希望的吉日。

  作为民间传统节日,和二月二龙抬头相关的民谣、民谚众多,其多数与节俗、时令关系紧密,不仅包含着先人在认识、理解世界过程中留存的智慧结晶,还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

  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吃炒豆,理新头。

  二月二的最为人熟知习俗的便是“剃龙头”。

  中国民间习俗中正月剃头不吉利,因此年后,不论男女老少,都会在二月二这天剪发、修容,借吉时“去旧”迎新,祈求福运。

  此外,孩子们还会在这天行“开笔礼”,取龙抬头之吉兆,祝福每个孩子都能在未来学业有成。

  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锅里嘣豆豆,惊醒龙王早升腾,行云降雨保丰收。

  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

  相传古时有年大旱,民不聊生。天上有条赤龙,心生怜悯,便私下了一场雨解人间疾苦。玉帝知晓后震怒,下令将赤龙压在山下。

  百姓们感激赤龙,纷纷为其求情,玉帝便称直到金豆开花日,才肯放赤龙自由。

  二月二这天,不知何处来了一老妪,高声叫卖着:“卖金豆子!”众人买回家才发现原来是黄豆,失望之际却忽然灵机一动,将黄豆放至锅中一炒,上下翻跳的黄豆正像金豆开了花。

  玉帝得知后,只得将赤龙放出,贬下凡间。

  后世,吃豆子便成了二月二这天约定俗成的习俗,人们在家中炒黄豆和豆萁,祈求今年五谷丰登,家家都有个好收成。

  除了吃豆子之外,二月二的食俗也相当丰富。这天的吃食多以龙命名,如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扶龙须”,吃馄饨叫“吃龙眼”,吃饺子叫“吃龙耳”等。其中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对龙的崇拜。

  “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

  “二月二,撤青灰,蝎子、蚰蜒死成堆。”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龙是鳞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二月二正值惊蛰前后,百虫萌动,不仅易发疾病,还会危害庄稼。

  为保平安,二月二这天,人们会燃烧熏香,“撒灰引龙”,或是点燃蜡烛照住房梁墙壁,借龙威震伏驱走百虫。

  “二月二,龙抬头,春雨下得遍地流。霹雳一声惊天地,怎知龙王心里愁。”

  这首童谣背后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相传东海龙王有三个龙子,唯独缺个龙女,龙母知晓后便吃下仙丹,第二年二月二就为龙王诞下一个龙女。

  龙女长大后厌倦了龙宫虚华的生活,随即告别母亲,去人间寻找真正的幸福。她翻越九十九座山和九十九条河,遇到了一位在旱地里苦苦耕种的青年。

  原来青年明知此番耕耘不会有收获,但为了赡养家中老母始终坚持劳作。龙女被他感动,便施法下起大雨,并和青年结为夫妻。

  龙王得知龙女出走后,非常恼怒,再不让龙母去探望龙女。于是每年二月二,龙母便浮出海面,向女儿所在的方向痛苦,其哭声即化作雷声,其眼泪也成了春雨。

  故事里不仅蕴含着人们对幸福的追求,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

  “二月二,家家接女儿,接得家来吹笛子,接不家来哭鼻子。”

  “接姑娘”是二月二里另一项重要的习俗。传统礼俗里出嫁的女子是不可住在娘家的,直到二月二,才由娘家人将其接回家中长聚。一是消解正月里忙碌的疲乏,二是为新一年的劳作作准备。

  二月二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的节日,在国人的心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如今,许多习俗在时代的发展与演变中,有的保留,有的消弭,但始终不变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向往。

  “抬头”,是向过去烦扰的告别,是对美好幸福的展望。今年此间,春雨绵绵,清风阵阵。

  愿每一个在此时抬头远望的人,都能顺利在岁末迎来丰收。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