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活动 >> “我们的节日”系列 >> 2022
天医节|清秋白露,济世仁心


天医节是建立在民俗信仰基础上的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在山东地区流传甚广。

相传上古时期,黄帝见世人出生后,身外受寒暑之气侵袭,体内受喜怒之情攻击,世代为疾疫所困,于是推究天地之理,并咨询精通医理的大贤——岐伯,合著《黄帝内经》,自此人间才有了医书、开始有医术流传。


后人为纪念二人开辟中医著述先河之功绩,后世将岐伯尊为“华夏中医始祖”,中医术也被称为“岐黄术”,并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初一举行祭祀活动,宋代《潜居录》中就曾有载:“八月朔。古人以此日为天医节,祭黄帝、岐伯。

元代之后,上至朝廷,下至官府每年都会组织祭祀活动,并由医师主持;清代京师太医院中设有景惠殿,除了供奉伏羲、神农、黄帝外,还将岐伯、俞跄、伯高、扁鹊、华佗等作为附祭,各省也设先医庙,每年春冬仲月上甲日(仲月为每季第二月,甲日为每旬第一日)派遣官员祭祀。


至于为何将天医节的节期定在八月朔(农历八月初一),据传则来源于天医节的别称“天灸日”。所谓“天灸”之俗,清人张春华曾在《沪城岁时衢(qú)歌》一诗中自注:“八月朔,所谓天灸日。黎明,以花枝露,以古墨研匀,取净管蘸墨,凡童稚之数岁之内者,印圆圈于两太阳及四肢诸穴,谓免百病。”即早起用露水研墨,再在太阳穴及四肢上的穴位上画圈,此后人们还会专门挑中午点墨,并称之为“点百病”。

从现有文献记载来看,“天灸”一俗存在较之“天医节”更早。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中曾提道:“八月一日,民并以朱水点小儿额,名为‘天炙’,以厌疾。”不过,彼时“天灸”之俗还只是“厌疾”,即以巫术手段压制疾病,偏向被动、消极。


后世随着天医节的发展,天医节的节俗逐渐倾向于消除治疗疾病,更健康、积极。例如山东临朐(qú)一带,会在此日采摘、储存豆棵上的“龙汗”,即露水,相传用来做饭可以医治百病;这些露水还可以和老桃叶制成桃叶膏,治疗腹中积郁病。

此外,人们还会提前制作小锦囊,在八月朔承接露水,相传用其擦拭眼睛可以明目,雅称为“明眼囊”。梁简文帝萧纲所作《明眼囊赋》的序中就曾有云:“俗之妇人,八月旦多以锦翠珠宝为明眼囊,因竞凌晨取露水以拭目,聊以为赋。”不过此后明眼囊的实用价值逐渐减弱,用料、做工倒是愈发讲究,成了亲友间互送祝福的礼品。



健康生命中的主旋律,天医节是以医疗保健为主题的传统节日,其中凝结中华民族自始至终对、生命的探索与理解,也包含了古往今来人们对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医者仁心的敬佩与感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