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潇湘诗会《远人读诗》(二十八)丨不可逃离的生活创造了你的神话

  来自阿米亚塔山的消息

  作者丨蒙塔莱
  译文丨胡 桑

  在黄昏之前,恶劣天气的

  烟火将变成一个低语的蜂巢。

  房间的横梁

  已经虫蛀,一股甜瓜的气味

  穿过地板上升。一股薄雾

  沿着小精灵与蘑菇的山谷

  攀升到锥形的雪白山顶,

  在窗口凝结成阴云。我在这里

  写作,这张遥远的

  桌子,这射入空间的蜂巢的球体——

  以及盖住的鸟笼,灶台上

  爆开的栗子,硝石和

  霉菌的纹理,都是你将

  迅速闯入的影像。生活

  创造了你的神话,依然过于简洁,

  即使它包含着你!你的肖像显示着

  明亮的内在。外面在下雨。


从咫尺开始的延伸

文丨远 人

  进入现代以来,诗歌对细节的重视变得极为显著。不是古典诗歌不重视细节,而是古典诗歌对细节的追求和刻画无法与现代派的重视程度相提并论。古典诗歌更多采用倾诉似的言说,现代诗人们的眼光则集中在看起来没什么诗意的呈现之上。这导致现代诗人像是厌倦了言说的人,只愿意将自己看见的和盘托出给读者。意大利诗人埃乌杰尼奥·蒙塔莱这首《来自阿米亚塔山的消息》让我们看见细节的魅力,也让我们体会一首现代诗的自然生成。
  诗歌越走向呈现,就越使人想起汉代儒生董仲舒所说的“诗无达诂”。当读者不再面对诗人的言说,也就不再面对诗人主动说出的内涵和意义。这是诗歌走向现代的基本缘由。读者只面对诗人交代的事物。至于事物的意义,则留给读者自己感悟和追寻。这点和我们的唐诗宋词倒是颇为接近,王维笔下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是完全的呈现。读者面对的感受是从场景的呈现中来,而不是从王维的倾诉中来。唐诗的标准启发了西方现代派诗歌第一人庞德,从他那里开始,西方诗歌开始走向呈现,也开始走向现代。
  蒙塔莱这首诗很明显是诗人坐在阿米亚塔山的某间房内写出。对蒙塔莱来说,不论“隐逸派”三字对他有怎样的意味。在山中居住,既是他的性格,也是当时的政治环境使然。也许,他的选择是受生活驱使,不得不暂时远离尘嚣。从他获得197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授词“……在不适合幻想的人生里,诠释了人类的价值”来看,也表明他的时代“不适合幻想”。在山中居住,倒是可以找到幻想不可缺少的安静因素。
  这首一气呵成的诗没有分段,事实又分为了两个内在紧密相连的部分。从中间那些“我在这里/写作,这张遥远的/桌子”断句为界限。在“写作”之前,蒙塔莱悉心描写了自己身在的环境。所谓环境,也就是自己身边的种种事物。诗人虽在室内,眼睛始终看向外界。对蒙塔莱——也对所有的诗人来说,不论此时此刻在什么地方,外界总是不可忽略的存在。毕竟生活不是在室内完成,再狭窄的方寸之地,也能感受生活的广阔和临近。所以,蒙塔莱很自然地从他的“写作”之前开始。
  诗歌的起笔“在黄昏之前,恶劣天气的/烟火将变成一个低语的蜂巢”看起来漫不经心,却能见出诗人的精心布局。短短两行,诗人交代了时间和自己的感受。诗歌无不是写自己的感受。任何感受都需要沉淀,当“在黄昏之前”的过去式出现,就证明诗人对感受进行了与等待类似的耐心收集,读者才能面对诗人落笔的从容。
  一首诗的成功标志多种多样,从容是不能缺少的一种。其前提是胸有成竹,胸有成竹的前提是像蒙塔莱在《在我们的时代》中所说的那样,“只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来观察我们周围所发生的一切,就不能不承认,世界受到猛烈的狂风的袭击……”(见漓江出版社1992年版《生活之恶》第282页,吕同六译文)。这是距离给予的空间。没有哪个诗人不需要这一空间。蒙塔莱将自己外在的观察和内在的感受同时镶入这一空间,才能获得情绪的沉淀与感受的从容。
  所以,他接下来才能以极具细致的笔尖为读者描绘出画面,“房间的横梁/已经虫蛀,一股甜瓜的气味/穿过地板上升……”这些诗句不仅使蒙塔莱的感受在细腻中变得尖锐,还让读者跟随他环环相扣的呈现看到一个既不失本色,又被猛烈袭击的复杂世界。他呈现给读者的不仅是“甜瓜”和“地板”,还有“薄雾/沿着小精灵与蘑菇的山谷/攀升到锥形的雪白山顶”。这些外在的自然本应给读者柔美之感,蒙塔莱却告诉我们,这些美好终究“在窗口凝结成阴云”。在这里,蒙塔莱像是埋下伏笔,迅速结束全诗的内在上半段,进入到这首诗“写作”的后半段。
  说蒙塔莱这首诗分为了两个部分,是“写作”的前部分刻画了诗人在桌前面对室外,“写作”的后部分则从室外回到了室内。室内当然更为局限,蒙塔莱的不凡之处,就在于将自己的笔力深入到局限深处。我们在室内面对的第一个意象,居然是整首诗最开始就出现的“蜂巢”,这个无比确定的形象在这里充满难言和深意。前者是“恶劣天气”的“烟火”,后者是将这些感受反映到他的书桌之上。
  蒙塔莱在书桌前的“写作”是写什么?一个伟大的诗人无论如何都不会真正地逃避生活,哪怕他此刻面对的生活不过是“盖住的鸟笼,灶台上/爆开的栗子,硝石和/霉菌的纹理”,诗人始终知道,这些“都是你将/迅速闯入的影像”。作为此刻生活的代表,它们存在的目的是“创造了你的神话”,哪怕它们“过于简洁”,但无论怎样微不足道的事物,始终“包含着你”。它证明了诗人从事物的呈现中,迅速走到人的呈现。
  同为“隐逸派”诗人的翁加雷蒂也说过,无论什么样的生活,首先是人的生活。没有人的存在,一切存在都将失去存在的意义。所以,蒙塔莱才会坚定地告诉读者,“你的肖像显示着/明亮的内在”。一首诗有内在,人更有内在。蒙塔莱的内在就是从身边的咫尺间不断延伸。这首诗结束在“外面在下雨”之中。这句再次转到室外的结句看起来是前面提及的窗口阴云变成了雨,在蒙塔莱笔下,却不像是单纯的现实之雨,更像一场诗人生活中的内在之雨甚至时代之雨,它使蒙塔莱的“写作”不再“简洁”,它时时表明,蒙塔莱的写作分成两个背道而驰的方向,一个指向内心,一个指向并不能逃离的生活。
  这种近乎撕裂的感受在蒙塔莱笔下表现得极为明快。尽管诗人的内心并非明快,诗歌却在提出这一要求。在创作该诗的1938年,蒙塔莱因拒绝加入法西斯党而有过流亡念头。从这首诗的信息来看,蒙塔莱选择了远离城市,也丝毫没放弃对时代的关注。我们在诗中看到围绕诗人虽“过于简洁”,但现代的呈现,永远不是单纯的呈现;细节打动人,是因为细节蕴含了太多的人的心理。这是呈现的真正目的,让读者穿过事物,最终面对一个活生生的人。
2019年6月9日


诗人简介

  埃乌杰尼奥·蒙塔莱,意大利诗人。1896年生于意大利的热那亚。1915年他开始学习演唱艺术。1917年被征召入伍。战争结束后开始诗歌创作。他一直过着隐居生活。197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他杰出的诗歌拥有伟大的艺术性,在不适合幻想的人生里,诠释了人类的价值。”其代表作有《乌贼骨》《境遇》《暴风雨和其他》等。


作者简介

  远人,1970年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有诗歌、小说、评论、散文等近千件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中国作家》《诗刊》《大家》《花城》《随笔》《芙蓉》《天涯》《山花》《钟山》《书屋》等海内外百余家报刊及数十种年度最佳选本。出版有长篇小说《伤害》《秘道》《预感》,历史小说《卫青》《霍去病》,散文集《真实与戏拟》《新疆纪行》《寻找光明记忆》,评论随笔集《河床上的大地》《曾与先生相遇》,艺术随笔集《怎样读一幅画》(再版时更名为《怎样读一幅西方画》)《有画要说》《画廊札记》,人物研究《凡·高和燃烧的向日葵》,诗集《你交给我一个远方》《我走过一条隐秘的小径》《还原为石头的月亮》等。多次获奖,现居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