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信仰的力量
周恩来:在困难面前,要有“毒蛇噬臂,壮士断腕”的决心

  【编者按】

  2021年,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近百年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中国共产党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敢于面对曲折,勇于修正错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文明网“知史明道”订阅号推出党史故事专栏“信仰的力量”,并授权潇湘诗会·丝网开设《信仰的力量》专栏,今天为您讲述七千人大会后,中央调整和恢复国民经济的故事。

  七千人大会后,毛泽东视察南方。组织调整工作的重任落在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刘少奇及处于经济领导工作第一线的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等人的肩上。

  在刘少奇主持下,中央于1962年2月下旬在中南海西楼会议室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史称西楼会议,讨论1962年国家预算和经济形势问题。会议分析了我国近几年农业减产、市场紧张、物价高涨和当年财政预算有三十亿元赤字的情况,认为我国现在类似非常时期,必须确定一个恢复时期(编者注:后来用“调整时期”的提法),全面地调整国民经济,提出了克服困难的一些具体措施。

  5月,党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作出了大刀阔斧的重大部署。周恩来在会上说:在困难面前,就要有“毒蛇噬臂,壮士断腕”的决心,才能把国民经济调整好。会议决定进一步大力精简职工,减少城镇人口;压缩基本建设规模,停建缓建大批基本建设项目;缩短工业战线,实行必要的关、停、并、转;从人力财力物力各方面加强和支援农业战线,加强农村基层的领导力量。经过努力,1961年至1963年6月,全国共精简职工1887万人,减少城镇人口2600万人,还有100余万名干部到基层劳动和工作。

  周恩来曾说过:这项工程等于一个中等国家搬家。“关这么多厂,拆这么多‘庙’,精简这么多人。这件事情,在中国,没有哪个政权能够这样做,只有我们才有这样做的群众基础。”

  在农业政策的调整中,党对农业生产责任制进行了大胆探索。60年代初,为渡过难关,各种形式的包产到户在一些地方自发地搞了起来,并得到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默认或支持,安徽省委还在全省范围内进行试验。

  1962年7月17日,邓子恢向毛泽东力荐“责任田”,介绍了安徽宿县符离集区委《关于“责任田”问题的汇报》的内容,并明确地说:从安徽的当涂和宿县的情况来看,“责任田”能做到五统一(即主要生产资料、生产计划、劳动力、分配和上缴任务统一于集体),不是单干。“责任田”实际是一种联产计酬的生产责任制,有强大的生命力,广大农民不愿改变。毛泽东听后没有表示意见,在邓子恢起身要走时说:“把你给我的报告和符离集区委同志的汇报送来,我要看看。”

  到1962年7月,全国已有不止20%的农村实行包产到户,效果大都较好。刘少奇、陈云、邓小平对包产到户也表示赞成。邓小平还用民间谚语“黄猫黑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来表明自己的支持态度。但这种探索没有得到中央的正式认可。

  党中央还采取重要步骤,对1957年以来政治运动中产生的偏差进行不同程度的纠正。关于给被划为右派分子的人摘去“右派分子”帽子工作,在1959年国庆前夕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开始分批进行,到1962年大部分已摘去帽子。对于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的人来说,单摘去帽子并没有从根本上澄清是非,但毕竟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的政治处境和工作、生活安排有所改善。


  由于中央决心大,工作力度强,措施切实果断,到1962年底,我国农业生产开始回升,国家财政实现收支平衡,城乡人民生活状况开始好转。但是,经济困难只是刚迈过谷底,调整和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仍然很重,有待全党和全国人民继续努力。
  ——摘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


  参考资料:《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毛泽东年谱》第五卷(中央文献出版社)
  来源:中国文明网“知史明道”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