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信仰的力量
“只有这样,才能搞活整个经济”

  【编者按】

  2021年,我们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中国共产党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敢于面对曲折,勇于修正错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文明网“知史明道”订阅号推出党史故事专栏“信仰的力量”,并授权潇湘诗会·丝网开设《信仰的力量》专栏,今天为您讲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展开的故事。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远比农村改革复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局部地区进行试点。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步骤作了原则规定。在这次会议精神指导下,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开展起来。

  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上打开一个缺口,使企业有了部分的自主计划权、产品销售权和资金使用权,以及部分的干部任免权等。改革的结果,初步改变了企业只按照国家指令性计划生产,不了解市场需要,不关心产品销路,不关心盈利亏损的情况,增强了企业的经营和市场意识。1980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提出,为了集中精力搞好调整,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试点主要在6600个企业中继续进行,试点面不再扩大,以利于总结经验,巩固提高。

  此后,在总结经验基础上,从中央到地方,逐步把改革推向经济责任制和财政体制方面。改革之所以向这方面扩展,是因为国家让利放权给企业,只是改善国家同企业的关系,而企业真正搞活还要在企业内部进行改革,实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处理好企业与职工的关系。与之相适应,建立新的财政体制,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从而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就成为必要的了。

  1981年10月,国务院批转国家经委、国务院体制改革办公室《关于实行工业生产经济责任制若干问题的意见》,要求在各工业企业中研究执行。总的要求是通过经济责任制,把企业和职工的经济利益同他们所承担的责任和实现的经济效益联系起来,使广大职工以主人翁的态度,用最小的人力物力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此后,经济责任制很快推行到全国3.6万个工业企业。


北京前门大栅栏街道办事处干部尹盛喜在政策支持下辞职,办起了北京大碗茶青年茶社。图片来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

  这一时期与工业、商业体制改革同时进行的,还有所有制结构的局部改革。过去在“左”的指导思想影响下,片面追求“一大二公”,使所有制形式越来越单一。这种情况,给我国经济建设、劳动就业和人民生活带来很多困难。特别是上千万知识青年陆续返回城市后,国营和集体企业不可能全部安置,他们面临突出的就业问题。1980年8月,中央召开全国劳动就业工作会议,会后印转了会议议定的文件《进一步做好城镇劳动就业工作》,明确提出解决城镇就业问题,必须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方针。


  在发展多种经济形式解决劳动就业取得显著成绩的情况下,党中央、国务院于1981年10月17日作出《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决定》。指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优势的根本前提下,实行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是我党的一项战略决策,决不是一种权宜之计。只有这样,才能搞活整个经济,较快较好地发展各项建设事业,扩大城镇劳动就业。”
  ——选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


  参考资料:《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
  来源:中国文明网“知史明道”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