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敬之读史
敬之读史(四十九)|巡抚给皇子送几条鱼,乾隆怒怼:找打!

1

  乾隆四十五年十一月,山西巡抚喀宁阿派人给多罗质郡王永瑢、多罗定郡王绵恩送去了请安信和几条鱼,没想到引起了乾隆皇帝的雷霆震怒。

  永瑢是乾隆的六皇子,在十七岁时,即乾隆二十四年冬,奉命出继乾隆二十一叔、慎靖郡王允禧为嗣。他继嗣旁支,无疑被剥夺了承袭大统的资格,然而乾隆并未减少对他的父爱,仍命其管理内务府事务、充四库全书馆总裁、监管钦天监。以编修《四库全书》名世的大学问家纪晓岚,也不过永瑢手下的首席编辑。乾隆五十四年十一月,封爵诸皇子,永瑢作为第一个皇子,被晋升为和硕质亲王。

  绵恩则为乾隆长子永璜的次子,即长房长子次孙,聪敏恭谨,擅长骑射,深得乾隆喜爱,二十多岁便管理火器营、步军统领衙门、健锐营、虎骑营、内务府八旗等事务。他本无资格袭爵,却因乾隆四十一年大哥绵德犯事被革退,由其顶替晋爵。乾隆五十八年被晋升为和硕定亲王,成为乾隆孙子中晋爵亲王的第一人。

  乾隆对他们深为倚信宠爱,然而,这些深得圣眷的皇子皇孙,天潢贵胄,却被封疆大吏的几条鱼给吓住了。

  他们赶紧向乾隆报告,请罪。

  乾隆并未一笑而过,而是借题发挥:“据六阿哥、绵恩阿哥奏称,巡抚喀宁阿,平日并无往来,忽呈递请安片子,并送鱼数尾,未便收受等语。阿哥等驳回甚是。喀宁阿身为巡抚,与阿哥等毫无瓜葛,何必馈送?虽系微物,恐渐染成风,外省大臣与谙达、太监等,串通滋事。”(《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一百一十九,乾隆四十五年十一月辛丑)

  乾隆下旨,对喀宁阿严重警告。


2

  乾隆说要避免外省大臣与皇家侍臣、太监等交结,其实是严厉禁止所有大臣与皇子皇孙私下联系。

  一经发现,严惩不贷。

  一直在京城做官的喀宁阿,新近外放,撞到了枪口上,差点儿被乾隆革职严惩。

  是年正月,云南布政使海宁举报武英殿大学士兼云贵总督李侍尧贪腐案,就是时任刑部侍郎喀宁阿带队,户部侍郎兼吏部侍郎和珅和监察御史钱沣一同侦办的。和珅机巧破案,升做户部尚书,喀宁阿也因有功被授巡抚山西,封疆一方。

  喀宁阿给圣眷正隆的皇子皇孙送些“微物”,是夤缘,还是感恩,抑或慕名,都被自证清白者的“平日并无往来”所掩饰过去。乾隆没有深究原因,却是严旨申斥。后来喀宁阿一度被调至边疆云贵,仍为抚台,直至乾隆四十七年九月以署理左迁刑部尚书,八年后病逝任上。

  这位出身满洲正蓝旗的治刑狱高手,没有像和珅那般大红大紫后身败名裂,但是他那几条鱼,成了乾隆严厉管束和防患儿孙的一份殷鉴。

  乾隆生子十七人,活到最后公示皇储人选时仅四人(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颙琰和皇十七子永璘)。他始终牢牢地将皇权掌握在自己的一人手中,绝不容许皇子们僭越染指。

  他以皇祖康熙为榜样,连在位时间也“不敢上同皇祖纪元六十”(《清高宗实录》卷一千四百六十六,乾隆六十年九月壬子),但在对待皇子之事上,却把康熙倚重年长皇子以维护、强化皇权统治之事视若前车覆辙。

  康熙重视皇子教育,无论是太子,还是庶子,经常命他们参预机务,协助自己处理重要政务,甚至赋予抚军大权,或在皇帝外巡行围时留守京师、综理政务,成为凌驾于内阁、议政处之上的特别权力中枢。

  乾隆全然不同。他可以让皇子皇孙参与管理些服务性工作,但绝不容许他们对实际权力有所企图。

  皇室成员与大臣之间的往来,或大臣攀附皇家阿哥,都是乾隆的禁忌。

  毋容置疑,康熙后期的皇储矛盾与储位之争,皇子们暗结亲信、各成集团,给他造成了严重的压力,以及不小的警示。


3

  乾隆警示皇子,不得有非分之想,无疑是远甚于康熙的政治规矩。

  乾隆十三年六月,二十一岁的皇长子永璜、十七岁的皇三子永璋,因为在孝贤皇后的丧礼上表现得不哀戚,激怒他们的亲爹乾隆帝发出了杀子之声:“若不自量,各怀异意,日后必至弟兄相杀而后止。与其令伊等弟兄相杀,不如朕为父杀之。伊等若敢于朕前微露端倪,朕必照今日之旨,显揭其不孝之罪,即行正法。”(《清高宗实录》卷三百一十七,乾隆十三年九月甲戌)

  蛛丝马迹,也是杀头之罪。

  乾隆之所以有这样的警告,纯属猜测,而非发现真凭实据。这种严厉的警告,即便当年置身于激烈的储位之争中的康熙帝,对于皇长子胤褆要替父行万难之事——诛杀废太子胤礽,也只是痛斥“不谙君臣大义,不念父子至情之人,洵为乱臣贼子”(《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三十六,康熙四十八年正月癸巳),给予长期幽禁的惩处。

  康熙遵循了天命六年正月太祖后悔杀子、囚弟而颁发的祖训:“吾子孙中纵有不善者,天可灭之,勿令刑伤,以开杀戮之端。如有残忍之人,不待天诛,遽兴操戈之念,天地岂不知之?若此者,亦当夺其算。昆弟中若有作乱者,明知之而不加害,俱怀礼义之心,以化导其愚顽。似此者,天地佑之,俾之孙百世延长。所祷者此也。自此之后,伏愿神祗,不咎既往,惟鉴将来。”(《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三)

  而乾隆竟然训诫诸子,小心他的屠刀。


乾隆画像

  貌似寡情恶毒,却有防患未然之意。

  他反思先人的骨肉相残,给雍正皇帝正名。

  从九子夺嫡中胜出的雍正即位,虽有所谓康熙遗诏,但得不到皇族宗室、八旗王公、勋戚后代和满汉大臣的集体承认。雍正在整肃吏治、强化国力的同时,颁布《朋党论》要求全体臣工与自己“同好恶,公是非”,对反对派施行严厉的打压,甚至连自己的亲兄弟,都推行了刻薄寡情的铁腕政策,如八弟允禩、九弟允禟死于非命,三个哥哥幽禁至死,十弟允䄉和十四弟允禵长期被拘禁。

  乾隆继位,继承了一个国力强盛的国家,但紧张高压的政治环境,在统治阶层形成了尖锐的内部矛盾。乾隆及时放出允禵恢复爵位,到了乾隆中期,他还将雍正铁定的允禩允禟案予以平反,将他们重新录入玉牒,恢复原名。

  于此,乾隆提出了雍正曾经的忏悔:“皇祖第八子允禩、第九子允禟,居心险诈,结党妄行,罪皆自取。皇考尚不忍重治其罪,仅令削除谱牒,更改其名以示丑辱……迨皇考晚年,屡向朕谕及此事,辄愀然不乐,意颇悔之,若将留以有待者。”(《清高宗实录》卷一千〇四十八,乾隆四十三年正月甲戌)

  允禩允禟受罚,乾隆的解释是:“就两人心术而论,其潜蓄觊觎窥窃之谋,诚所不免。及皇考绍登大宝,伊等怨尤诽谤,亦属情事所有。盖伊两人,未尝无隐然悖逆之心,特未有显然悖逆之迹!”故而要体谅雍正“当日仁心,以申未竟之绪”。

  然而,对于并没有具体拉帮结派、追逐储位实际行动的皇子皇孙,乾隆的戒尺已经高高在悬。


  本文选自《清史不忍细读》,向敬之著,华文出版社2019年10月版。

  

  作者简介:向敬之,独立书评人、明清史学者。曾任出版社、报社文史编辑十多年,书评、随笔散见《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南方都市报》《新民周刊》《上海证券报》等。出版有《细说康熙:王朝纷争六十年》《明史不忍细看》《清史不忍细读》《现场与背后》和三卷本《敬之书话》等。《大清定局》《明清破局》《康熙奇局》《雍正迷局》《极简大明史》《极简大清史》等即将出版。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