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朝以满人入主中原,在巨丰的汉文化传统及其宗法制观念的重重包围下,虽然坚守着崇满抑汉的既定国策,但又不得不做出改变。
就拿选择继承者一事来说,这关系国本。
清帝从关外的不定储君,到入关后的明立储君、暗定储君,到最后的不立储君,皇位继承制的多样化,蔚然大观。
秘密建储是清朝皇位继承制度改革的最大特色。康熙晚年实施秘密建储计划来不及公示,而雍正即位之初迫于不稳定的形势秘密建储。作为第一个秘密建储的嗣君,乾隆最后将此制度化,延续乾、嘉、道三代,咸丰帝成了通过秘密建储即位的终结者。
作为定制者和传承者,乾隆帝即位之初即选择继承者,于元年七月,“循用皇考成式,亲书密旨,照前收藏”(《清高宗实录》卷二十二,乾隆元年七月甲午),并召集总理事务王大臣及九卿等公开建储之事,令总理事务王大臣作为监督人,见证总管太监谨收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
乾隆继承雍正旧制,并对先帝创制歌功颂德:“在我皇考神明化裁,创举于一时,而朕继志述事,踵行于今日。”
但是,他又旗帜鲜明地指出:“此乃酌权剂经之道,非谓后世子孙皆当奉此以为法则也。将来皇子年齿渐长,日就月将,识见扩充,志气坚定,万无骄贵引诱之习,朕仍应布告天下,明正储贰之位。若夫以建储为嫌忌而不肯举行者,此庸主鄙陋之见,朕所深鄙者也。”
同一份建储讲话,乾隆表达了两种态度:
一、他继承了雍正的秘密建储制度,但不要求后继之君当作法则继承。
二、一旦暗定储君长大成熟,他还是要公开册立储君,广而告之。
他的皇祖康熙于十四年选择不足两岁的嫡长子为皇太子,结果储君渐长,皇储矛盾日深,严重削弱了皇权。
皇储矛盾和储位之争,吏治废弛,朝纲混乱,严重损害了康熙千古一帝的英名。
雍正在元年公开建储之事而不公示建储之人,杜绝了前朝皇子参预、干涉皇权执行,进一步集中和强化了皇权。
雍正时紧张高压的政治环境让后继之君乾隆即位后,迅速对前朝的政策安排进行了一系列更改,积极纠正了雍正朝的弊政:
一、雍正遗诏安排的顾命辅政大臣改为总理事务王大臣,虽然是大臣自请,但也是慑于新君。他们只是新君的办事员,而不是监护人。
二、罢军机处,设总理事务处。军机处是雍正一大辅政机构改革,却被乾隆上台不久废止。很快,乾隆体会到军机处对皇权集中和强化的好处,重建后,扩充人员,扩大权限,完善制度,形成定制。
三、豁免民欠丁赋及额赋,以儒家理念为指导思想,对老百姓实现有限的仁政。
四、改严苛为宽缓,以缓和雍正即位以来紧张的政治环境。如将雍正长期拘禁的允禵、允䄉等释放,重封爵位,调整皇族内部关系,妥善处理了年羹尧案、隆科多案的遗留问题,释放了雍正朝因贻误战机而被下狱待斩的名将岳钟琪、傅尔丹,并对官员进行较为宽松的吏治管理。这既缓和了统治阶层长期以来的尖锐矛盾,同时也为后来官场腐败埋下了祸根。
二十五岁登基的乾隆,自许成熟,乾纲独断,不惜冒着不敬天法祖的风险,对雍正秘密建储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是自己所鄙夷的“庸主鄙陋之见”。
迄至乾隆十二年十二月乙酉日,他还在说世祖以降,“皆未有以元后正嫡,绍承大统者”,而“朕立意私庆,必欲以嫡子承统,行先人所未曾行之事,邀先人所不能获之福”。(《清高宗实录》卷三百〇五)
虽然他说此话时是在嫡次子永琮继嫡长子永琏之后,“嫡嗣再殇”,对诸王大臣表明自己再次考虑立嫡为储的心迹。
乾隆所以要做出改变,不走乃父雍正择贤而立的老路,或者是将择贤而立与嫡子继统结合,也是有原因的:
一、雍正即位时,唯一的嫡子弘晖已于康熙四十三年病逝,他无嫡可择;而乾隆登基时,他的嫡长子已经六岁多。
二、雍正即位,面对满洲皇族宗室、八旗王公的集体抵制,他要选择一个可持续嗣君以备不虞之需;而乾隆接过了雍正清理干净的权杖,有隐患,但无须设大防。
三、雍正经历了九子夺嫡之争,深受前车之鉴的苦痛;而乾隆自视有能力、有魄力掌控皇储关系,后来事实证明,他不仅压制住了诸皇子权力纷争,而且在嘉庆即位后仍独揽皇权。
2
乾隆秘密建储,很大程度上是走形式,注入的内容,还是康熙实践了三十七年但未成功的嫡长子皇位继承制。
他似乎要将自己精神偶像未竟的事业重新推演。
他或许深受宗法制观念影响,不甘心失败。
他应该对元后富察氏鹣鲽情深,彰显崇隆,以示贵重。
事与愿违。
他第一个密定储君,即富察氏所生第一子永琏,名字为雍正所赐,有承继宗器之意。此子七岁为储,可爱归可爱,谈不上真正的贤明,更达不到乾隆所谓“贵重端良”的高度。
不意两年后,此子病逝。
乾隆公开表示,永琏虽然未行册立之礼,但是其早已被密定为皇太子。
晓谕天下,并以皇太子的规格安葬这个九岁的娃。
这在清朝史无前例。顺治帝曾追封所属意的皇八子为荣亲王,为之建地宫,定葬礼规格,还是和硕亲王的哀荣。永琏之前,清朝只有过一个正式的皇太子,即康熙嫡长子胤礽,但被废长期幽禁至死后,雍正帝给了理密亲王的待遇。密者,寄望他死后继续忏悔。
这在清朝后无来者。永琏之后,他的皇父正式册立过一个为期四月的皇子,即颙琰,但他成为了嘉庆帝,死后以帝王的规格下葬。
乾隆第一次秘密建储,首选嫡子,却以失败而告终。
八年后,富察氏皇后为他生育了第二个嫡子,他取名永琮。按雍正为永琏取名,寓意连续继承者之意,永琮之名更有“可属承祧”(《清高宗实录》卷三百〇五,乾隆十二年十二月乙酉)之隐示。
乾隆又有再立嫡子为储君的打算,然而,永琮“秉质纯粹,深惬朕心”(《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一百八十九,乾隆四十八年九月戊午),却只活了二十个月。
一个不足两岁的娃,有望被立储,更谈不上什么择贤而立。
乾隆痛定思痛:“复念朕即位以来,敬天勤民,心殷继述,未敢稍有得罪天地祖宗。”
他的嫡子继统的择储方针,再次推行受阻。
他在打富察氏皇后所生嫡子的牌,传递出母以子贵的信息,但可见,他对诸皇子有着严格的嫡庶之分。
有学者认为,清前满人讲究择贤而立,而不受汉人宗法制影响有嫡庶之分,故而有了最初的汗位推选制。
其实不然。
太祖努尔哈赤在建国之初指定的四大贝勒、天命七年三月所提出的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制,又何尝不是嫡子入列,庶子无缘。
像努尔哈赤生子十六人,元妃佟佳氏所生的褚英、代善,继福晋富察氏所生的莽古尔泰、德格类,大妃叶赫那拉氏所生的皇太极及大妃乌拉那拉氏所生的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始终深受重用,分任重大,得封显爵。
四大贝勒除了二贝勒阿敏来自努尔哈赤二弟舒尔哈齐家外,大贝勒代善、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都是努尔哈赤的嫡子。
天命五年,代善因被揭发与努尔哈赤的大福晋有染,且听信后妻谗言虐待前妻所生的儿子,被努尔哈赤废黜嗣位。努尔哈赤再立八和硕贝勒,将代善排除在外,其他三大贝勒入列,另外加入了嫡子德格类、阿济格、多铎多尔衮,以及阿敏之弟济尔哈朗、代善嫡长子岳托,共议国政,商办国事。
嫡子嫡孙,严格区分。
顺治五年十一月,大同总兵姜瓖反清,太宗第五子即顺治帝五哥硕塞坚守防区,麾兵掩杀来敌,第二年又击败了前明参将刘迁的七千援兵,多有战功,因此在大同阵前,被前来督战招降的摄政睿亲王承制晋为亲王。
摄政睿亲王多尔衮假顺治帝谕旨,说:“博洛、尼堪、硕塞皆不当在贵宠之列。兹以太祖孙故,加锡王爵。其班次、俸禄不得与和硕亲王等。”(《清史稿•硕塞传》)
多尔衮的所谓贵宠之列,该是太祖太宗嫡子嫡孙,有嫡庶之分。
太宗继福晋乌拉那拉氏所生的皇长子豪格,因生母不是中宫皇后,则为庶子,因军功卓著被封和硕肃亲王,那是太宗生前的论功行赏,而太宗对其他诸子一概没有加封。
博洛、尼堪、硕塞确是太祖孙,而硕塞是太宗之皇子、世祖之亲兄,也是贵宠有别,与太祖庶子阿巴泰第三子博洛、褚英庶生第三子尼堪同等。
就是到了康熙朝,爱子如命的康熙虽然崇隆嫡子储君地位时,也注重对其他庶子的培养教育。但是,他对诸子的态度,又有了论生母地位高低的区别。八阿哥胤禩才能杰出,深孚众望,康熙重用他时仍不忘其是辛者库贱妇之子,给与最高的爵位不过贝勒。然而十阿哥胤䄉才智低下,为十四弟胤祯所藐视,但被康熙封为敦郡王,命办理正黄旗满洲、蒙古、汉军三旗事务,即分领旗务,参决大政,进入了康熙后期的特别权力中枢。
以康熙为榜样的乾隆,不免就俗:“是未尝不立嫡也,但不以明告众耳。”(《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一百八十九,乾隆四十八年九月戊午)
3
乾隆帝想选择一个贤能的继承者,却在潜意识里还是撕扯着前代汉人王朝传承的宗法制:嫡庶有别,嫡为首选。
这一思想,自有渊源。
他的老祖宗努尔哈赤,曾为前明总兵李成梁的侍从,后又做过明王朝的建州都督、龙虎将军,也因几次进贡到过繁华的京师,故而有倚信嫡长的先风。
他的父亲雍正帝即位之初,虽无嫡子也秘密建储,是择贤而立弘历,还是择势而选福惠,死无对证。但他却给后继之君弘历的嫡长子取名永琏。乾隆解释道:“二阿哥永琏,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为人聪明贵重,气宇不凡。当日蒙我皇考,命为永琏,隐然示以承宗器之意。”(《清高宗实录》卷七十八,乾隆三年十月辛卯)
乾隆第一次“恪遵家法,以皇次子为孝贤皇后所生,人亦贵重端良,曾书其名,立为皇太子”(《清高宗实录》卷一千〇六十六,乾隆四十三年九月乙未),把一个七岁的孩子抬举到“贵重端良”的高度,即不考虑年长两岁的皇长子大阿哥永璜,甚至因端慧太子的死迁怒于无辜的永璋,遗忘了给早已“诞毓皇孙”的永璜 “备成人之礼”(《清高宗实录》卷三百六十,乾隆十五年三月戊午)。
继而,孝贤皇后所生的嫡次子永琮还未议立,却患豆疹而殇,乾隆暂停了建储的想法,并警示满汉大臣不得“有具奏当于阿哥之内,选择一人为皇太子者”,否则就是“离间父子,惑乱国家之人”,会遭到“立行正法,断不宽贷”的严肃处理。(《清高宗实录》卷三百一十七,乾隆十三年六月甲戌)
不意,元后富察氏所生的两个嫡子永琏、永琮相继幼殇。乾隆在其间或之后,又属意皇三子永璋、皇五子永琪、皇十五子颙琰。
这三位皇子都是庶子。
乾隆在嫡次子永琮出生前,曾谕知满洲王公大臣:“以前以大阿哥断不可立之处,朕已洞鉴,屡降旨于讷亲、傅恒矣。至三阿哥,朕先以为尚有可望,亦曾降旨于讷亲等。”(《清高宗实录》卷三百一十七,乾隆十三年六月甲戌)
在乾隆十一年四月永琮出生前,乾隆曾考虑皇三子永璋,“尚有可望”,还向心腹重臣、保和殿大学士讷亲等征询意见。
不仅如此,乾隆十年正月,还将永璋生母纯妃苏氏晋升为贵妃。一同晋升为贵妃的还有娴妃辉发那拉氏,即后来的继皇后。
此次还晋升了一个皇贵妃,即乾隆元年册封的贵妃高氏,大学士高斌之女,时旧疾复发,来日不多,乾隆给了她一个临终的安慰奖。
苏氏为汉人,娘家也不显赫,但乾隆将她同宠妃那拉氏一并晋升,不无想给中途理想的储君人选永璋制造一个较为显贵的生母地位。
嫡次子出生,乾隆看不上永璋了,挑其毛病,称他对储位有非分之想,训斥他在嫡母孝贤皇后国丧期间不能尽人子之礼,将其有可能被暗定储君的分数急剧降为零。
选定储君,那能是皇帝乾纲独断,不论满洲王公,还是汉人重臣,都不得“谓国家不可无皇太子以为表率”,貌似忠诚,实则侵权。
乾隆四十三年被处死的锦县秀才金从善,就是违令的榜样。
乾隆不许他人指手画脚,嘲讽隋文帝择储,受制妇人孤独后,结果导致隋朝速亡;讪笑唐太宗易储接受外戚长孙无忌的影响,英明知人却不知己子,引发武则天之祸;感叹唐玄宗立储悬而不决,听取太监高力士言,导致幸蜀兵变、灵武逼政。
有前车之鉴,他也没有停止对储君的选择。
他甚至对其皇祖康熙顶礼膜拜、赞誉“治隆唐宋”的明太祖朱元璋也不无嘲讽的意味:“若明洪武时,懿文太子既殁,刘三吾建议,谓皇孙世嫡,礼宜承统。洪武泥于法古,遂立建文为皇太孙,其后酿成永乐靖难之变。祸乱相寻,臣民荼毒,皆刘三吾一言丧邦之所致也。”(《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一百九十六,乾隆四十九年正月庚子)
此虽为后话,却说出了乾隆看到了汉人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的危害性,表达出自己“深鉴于历代建储之失”,不会“如洪武之泥古立储封建,以祖宗神器之重,轻为付托”,以实现“我大清宗社万年之福”。
然而,就因他在择贤而立的思想中,掺杂了强烈的首选嫡子或变庶为嫡的宗法制观念,最后选择了并不理想的嘉庆帝,并未实现他所寄望的“万年之福”。
4
不能忽视的是,继皇后辉发那拉氏于乾隆十七年四月二十五日寅时,给乾隆生下了皇十二子。
这是嫡三子。
生产的前一日,乾隆特地从畅春园回到紫禁城。第二天一大早,“上御太和殿受贺,遣内监赴集凤轩请皇太后安”(《乾隆帝起居注》第十一册)。狂喜的乾隆升转了一批官员,还为皇子取名为永璂。
乾隆再添嫡子,取名有深意,即想此子继承和永固大清王朝的千秋基业。
遗憾的是,十三年过去,即乾隆三十年闰二月,继皇后因乾隆晋升一妃子(可能是将令贵妃晋升皇贵妃,让曾以皇贵妃进位中宫皇后的继皇后感到了恐慌),断发触犯国俗,被乾隆将其从随驾南巡途中先行遣送回京。
清制国丧,对女人剪发是有严格规定的,随意剪发就是禁忌。
只有皇帝死了,皇后才剪发。《清史稿》卷九十二《凶礼志一》记载:“顺治十八年,世祖崩,圣祖截发辫成服,王、公、百官、公主、福晋以下,宗女、佐领、三等侍卫、命妇以上,男摘冠缨截发,女去妆饰翦发。”
或者丈夫去世,妻子剪发守孝。乾隆十五年,皇长子永璜病逝,其福晋剪发去首饰。这是乾隆记忆犹新的。
继皇后断发,以示对乾隆的强烈不满。乾隆感到了死亡的诅咒,盛怒之下,决意严惩年老色衰且在更年期、经常性忤旨的继皇后,收走了她从娴妃到皇后的四份册宝夹纸。她位号犹存,却名存实亡,一年后郁郁而终。
这严重影响了永璂子凭母贵的前程。
更何况文武双全的皇五子永琪,提前进入了乾隆的视线。尤其是乾隆二十八年端午节九州清晏殿火灾之后,乾隆帝对从大火中背出自己的永琪更加钟爱了:“朕视皇五子,于诸子中觉贵重,且汉文、满洲、蒙古语,马步射及算法等事并皆娴习,颇属意于彼而未明言。”(《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一百八十九,乾隆四十八年九月戊午)
只可惜永琪命薄,死于附骨疽,让乾隆哀伤不已,二十多年后还称他是自己最想立的继承者。乾隆在位三十余年,“国储凡三易”却始终事与愿违,更令他痛心的是属意者皆早逝。
乾隆盛赞永琪,遮掩了他对继皇后所生的嫡子永璂的潜在属意。然而,永琪死后,乾隆又对永璂委以重任,命其负责编纂《御制满蒙文鉴》总纲,并为他找来了顶尖级别的史学家钱大昕当老师。钱氏评价永璂“天资淳粹,至性过人”(《潜研堂文集》卷三十三),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乾隆对他的精心培育,使之优秀自幼养成。
乾隆对诸皇子的管束是空前严厉的,不如其皇祖康熙爱子而多有宽容。他动辄训斥,时有挑剔。乾隆三十一年五月辛巳,十五岁的永瑆给十五弟颙琰送一把扇子,被乾隆看到,甚为不悦,大做文章,说:“落款作兄镜泉三字,则非皇子所宜,此盖师傅辈书生习气,以别号为美称,妄与取字,而不知其鄙俗可憎”,严重违背了“我国家世敦淳朴之风”。(《清高宗实录》卷七百六十)四年后,皇八子永璇因有急事,来不及告知师傅,擅自离开圆明园书房,不能及时应诏与永瑆前往黑龙潭祈雨,乾隆大发雷霆,并将其两名师傅革职。
永璂不然。乾隆似乎对他是无可挑剔。究竟是关于永璂的内容被乾隆删了干净,还是永璂完美得无懈可击,各有说法。
嘉庆帝还是暗定储君时,曾于乾隆五十一年为永璂十年祭,写过一首《过十二兄园寝有感》云:“一生心血凭谁付,手泽长流在断篇。”(嘉庆帝《味余书室全集》)并写下按语:“十二兄手抄清语一本,八千余句,乃生前日日展玩之书,今在予处,敬谨收藏。”
可见,永璂的文化造诣和为人修养深得乾隆最后属意的继承者颙琰的称赞和悲悯。
只是帝后失和,乾隆对继皇后那拉氏的恨之切,导致了永璂受到了亲爹的不公平冷遇,最终无缘储君之位,甚至年轻早逝,乾隆只“诏用宗室公例治丧”(《清史稿》卷九十三《凶礼志二》),连皇子中最低爵位贝子的待遇都享受不了,明显不及乾隆二十五年皇三子永璋去世的“诏用郡王例治丧,辍朝二日”。
同为嫡子,嫡长子永琏和嫡次子永琮去世,乾隆追赠前者为端慧皇太子,后者为悼敏皇子。就连其胞弟、皇十三子即嫡四子永璟于乾隆二十二年七月二岁而殇,也被乾隆盛礼、重点随葬在端慧太子园寝。
那时,乾隆和继皇后还是恩爱夫妻。
一旦夫妻反目成仇,儿子也被株连。
乾隆最后在三十八年下定决心,彻底放弃永璂,重新选择了宠爱的皇贵妃魏氏(令妃)所生的颙琰,舍嫡就庶,并非择贤而立,照样是他曾批判的“因爱其母而欲立其子”(《清高宗实录》卷一千〇六十七,乾隆四十三年九月丁未)的做法。
他选中了并不优秀的颙琰,但在六十年九月公示储君人选时,将皇太子生母追赠为皇后。
母凭子贵,嘉庆即位时,也是以乾隆已故皇后所生子入承大统的。
不是嫡子,也是嫡子。
乾隆的嫡子情结,还是未了的。
更何况,他的秘密建储,几经辗转,却并不是做得很保密。
他也确实做到了暗定储君长大成熟后,即“布告天下,明正储贰” (《清高宗实录》卷二十二,乾隆元年七月甲午)。
他借了雍正秘密建储的那张皮,玩出了康熙嫡子继统的新花样。
本文选自《清史不忍细读》,向敬之著,华文出版社2019年10月版。
作者简介:向敬之,独立书评人、明清史学者。曾任出版社、报社文史编辑十多年,书评、随笔散见《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南方都市报》《新民周刊》《上海证券报》等。出版有《细说康熙:王朝纷争六十年》《明史不忍细看》《清史不忍细读》《现场与背后》和三卷本《敬之书话》等。《大清定局》《明清破局》《康熙奇局》《雍正迷局》《极简大明史》《极简大清史》等即将出版。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