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敬之读史
敬之读史(五十九)|幕僚画图说曾国藩忘恩负义

1

  咸丰四年(1854年)春,在老家湘乡守孝的曾国藩,奉旨夺情到长沙操办团练。练了几个月,曾大人求功心切,亲自督率湘军水师,与太平军战于湘江铜官渚。

  为打好此战,曾国藩是摩拳擦掌,鼓足了干劲。他虽然做过几届副部长,但也是坐了十年冷板凳。

  这是曾国藩人生首战,他还没真刀真枪地跟人家干过。虽然他在京城做过兵部副部长,但也是文官挂职。

  朝廷也等着曾大人的好消息。

  敌军人数并不多,千把人,或是几百人。

  但谁料想,此战,与曾国藩对阵的是太平天国的名将石祥祯。

  这是个高手。不,这是个超高手。

  人家石祥祯是太平军的智囊和战神石达开的哥哥,也很有本事。

  打虎亲兄弟。祥祯骁雄绝伦,冲锋陷阵,无坚不摧,众钦其勇,号为“铁公鸡”。

  曾国藩苦心经营的几道防线,都被石祥祯接连攻破。

  曾国藩万分羞怒,万念俱灰,双眼一闭,双腿一蹬,跳入了滚滚湘江。

  这是曾国藩铁血征程上的第一次跳水。这个大山里来的书生是个旱鸭子。(跳水是不是曾国藩的障眼法,不得而知,后来他在湖口又一次故伎重演)

  此时,湘江上依旧战火未歇,目睹曾国藩跳水的人不多。幕客章寿麟奋不顾身,立时纵身入水,将曾国藩拖了上来。

  一心求死的曾国藩想再度跳江自杀,章寿麟将其死死抱住,并不断做劝慰工作,使曾国藩恢复了继续战斗的勇气。

  初战失利获救,让晚清中兴名臣团队的领袖曾国藩,锻炼了一回“屡败屡战”的心智与韧性。

  如果没有当日章寿麟的奋身一跃,不知稍后之城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更莫说太平天国覆灭,曾氏封侯拜相,总督两江,亦带领湘军文武在晚清政坛加官进爵。

  后续历史证明,章寿麟的奋身一跳,不仅救起了曾国藩,也挽救了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中的大清王朝。

  虽然后来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遭人诟病,但他还是官至武英殿大学士,爵封一等毅勇侯。常年总督中国最富庶的两江和最有权势的直隶。这还不打紧,曾国藩领着湘军老兄弟和晚清四大名臣团队,硬是将残朽的大清朝延续了不少寿命。

  章先生功在曾侯,功在大清。因而,老同事李元度称章先生“援一人而援天下”。

  但是,救命恩人章寿麟,却在后来的日子里,始终未得曾中堂过多的好处和照顾,一直“沉沦牧令”,当过几任县令,最高也就一个不大不小的知州,屡失肥缺。


2

  曾国藩死后,光绪三年(1876年),章寿麟宦意销蚀,告老还湘,经洞庭,入湘江,途经“手援”旧主的故地铜官渚,触绪纷来,不能自已,遂画了一幅《铜官感旧图》,写了一篇自记,半述旧事,半发牢骚:

  二十二年前,我拼了命地救了你,让你有命飞黄腾达,连老婆都封了一品诰命。而我,你的救命恩人,为你车前马后,为你出谋划策,忙里忙外,到头来顶多混了个小小的四品官。当年和我一样跟着你打江山的,不是总督便是巡抚,不是中堂也是大将。

  你曾国藩就是死了,也得了大清朝给文臣的最高级谥号:“文正。”

  你公正吗?

  我现在回家,也是告老还乡,家里的小孩子还要问我老家伙从哪里来。

  这哪是衣锦还乡。这只是残体归根。

  老天何其不公!湘江何其不公!故主何其不公!

  湖湘士子,立身于世,首推功业。章寿麟本有愿成就一番事业,封妻荫子,而结局不遂所愿,曾国藩未能“有其义之至当焉,并以念后之君子”。

  你不仁,莫管我不义。你非君子,我便是小人。

  章寿麟衡量得失,郁积愤懑,哀命运不济,叹造化弄人,创作图文,传至朋僚故旧,得左宗棠作序、李元度撰文、王闿运题诗,各有玩味。


3

  湘军集团相关人物深有感触,又有后世名贤追随前人,或序或跋,或记或歌,或赞或诗,对当年曾氏战败欲自杀的情况多有叙述,各有感怀与臧否。

  同是曾氏幕僚出身,且为曾氏投水的见证人。大家都有话说。

  李元度称“价人虽不自以为功,天下后世必有知价人者”,貌似高扬章氏风范脱俗,确是一味挖苦、嘲讽其自以为是“援一人以援天下,功在大局不浅”。

  陈士杰对章氏坎坷不遇,艰难困顿,稍具同情,也不忘对他欲使天下后世知晓其戡乱大功,潜在齿冷。

  左宗棠与曾国藩行事格格不入,常有微词,但对其为人操守、处事原则多有崇敬。他对章氏有援手之功却仕途平淡,不无悲悯情怀,然对其矜夸伟功、归隐大怨,甚是不屑。

  曾氏之所以能襄赞中兴盛举,关键在于道德文章之余,极具经世致用的激情与壮怀。其早将生死忘乎战场,是历史之必然、人力之勤勉,章氏有些言过其实罢了。

  睿智的左宗棠,“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在政治上是强硬人物,且主张外交和军事同时进行,先之以议论,决之以战阵。

  他曾看不起曾国藩,不时地自立门户,但在曾氏死后,莫由追悔:“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深受维新思想影响的侯昌铭,写道“喜见凌烟竞策勋,画图谁识故参军”,曾倡导尊孔读经的饶智元感慨“南征宾客多貂尾,回首山丘总泪垂”……


曾国藩像

  外围人士也来凑热闹。

  俞樾、张謇、徐世昌、蔡元培等虽未见过这个居功至伟的章先生,但曾大人名声如雷贯耳,纷纷抒发不同感想、各自看法。

  再后来,吴纬炳、袁克文、严复、章士钊,也曾写诗著文,评判章寿麟的是非荣辱。

  笔墨官司,煞是有趣,不为情仇,却为情伤。

  又是不料想,章寿麟精心绘制的《铜官感旧图》——曾国藩跳水获救图——后来佚失。

  好在,章氏二子章华、章同做过翰林学士,曾邀名流林纾等人补绘,续请名流题款作记,辑成《铜官感旧图题咏册》。内有感旧图七幅,两百余篇诗文手迹,分为八册,于宣统二年(1910年)石印刊行,后有1969年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出版,再不曾有其他版本问世。

  面对流荡恩怨之情、酸辛之气的图画与文字,很多人不无感伤和苍凉。先后题者二百余人,皆借铜官旧事发挥,或感叹世事弄人,或评判历史功过。

  曾文正公统帅湘军,不少乡党、同年、师友、门生、兄弟,甚至许多幕僚,如著名的李鸿章、彭玉麟、郭嵩焘、左宗棠、刘蓉、罗泽南、李元度、丁日昌,也风雨同行,加官进爵。

  满人塔齐布、川将鲍超,也因跟对了人,建功立业。

  曾氏“三立”而成一代“完人”,缘何对救命恩公章寿麟始终未予恰当的回报?

  是其怕将章氏推举后,章氏将当年靖港壮举,居高台广而告之,还是其看准了章氏仅有“牧令”才干,量能任人,适得其位?

  同样共过事的王闿运,曾对章寿麟善言相劝,“凭君莫话艰难事,佹得佹失皆天意”,且直言曾氏兵败,乃听信章氏舅父彭嘉玉计策突袭靖港,有遗恨寿麟的嫌疑。

  曾国藩或真忌恨章寿麟。但有一点,章氏格局不大,故主未给大大的好处,不能助其扶摇直上,就回以揭短,自嗟沦落,可怜余生。

  此等书生气短,难同英雄知己。


  本文选自《清史不忍细读》,向敬之著,华文出版社2019年10月版。

  

  作者简介:向敬之,独立书评人、明清史学者。曾任出版社、报社文史编辑十多年,书评、随笔散见《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南方都市报》《新民周刊》《上海证券报》等。出版有《细说康熙:王朝纷争六十年》《明史不忍细看》《清史不忍细读》《现场与背后》和三卷本《敬之书话》等。《大清定局》《明清破局》《康熙奇局》《雍正迷局》《极简大明史》《极简大清史》等即将出版。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