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敬之读史
敬之读史(五十五)|曹操后裔帮助道光帝毁了清朝

1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仁宗嘉庆帝驾崩。宣宗道光帝继位,接过了一个烂摊子,也接过了两个著名的大臣:一个是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太保兼工部尚书曹振镛,一个是光禄卿穆彰阿。

  道光在位三十年,曹、穆二人先后任首辅,各主政十五年,为皇帝极其倚重。史料没有明示曹振镛与穆彰阿有师徒名分,但结合二人的工作履历来分析,是老曹一手培育了小穆,他们有名副其实的师生关系。

  当然,很多人会质疑,《清史稿》说曹振镛做事“小心谨慎,一守文法”,而穆彰阿“保位贪荣,妨贤病国”,一个大忠,一个大奸,怎么成了师徒。

  赵尔巽撰写《清史稿》时,还特地做了对比强调:“宣宗初政,一倚曹振镛,兢兢文法;及穆彰阿柄用,和战游移,遂成外患。一代安危,斯其关键已。”

  历史真的如此吗?

  道光继承的大清王朝,康乾盛世余威已消耗殆尽,先帝嘉庆虽有心挽狂澜,但内力不济,“虽一件一件地解决乾隆盛世留下的危机,却又一步一步地陷入更深的危机”(阎崇年语)。道光接手,虽在整顿吏治、整厘盐政、开通海运、平定张格尔叛乱、严禁鸦片上做了一些努力,同时本人力行节俭、勤于政务,但作为一个帝王,他的资质不高,大清王朝积重难返,越发衰败。

  清史学家萧一山在《清代通史》中说:“嘉庆以后,武力不竞,纪纲败坏,教徒纷起,民不聊生。但仁宗之淳厚,宣宗之节俭,均有可称。”

  嘉道中衰,回天乏术。另一位清史大家孟森说:“宣宗之庸暗,亦为清朝入关以来所未有。”


2

  宣宗之庸暗,其重用的曹、穆二相出力甚多。老曹和小穆师徒的衣钵精神,就是“多磕头,少说话”。

  相传,曹振镛是没做一天皇帝的魏武帝曹操的嫡脉后裔,是大清一朝从政长达53年真正的不倒翁。

  他是进士出身,乾隆以他是户部尚书曹文植之子,“才可用,特擢侍讲。累迁侍读学士”。至嘉庆,他得到重用,不断升迁,任过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兼协办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兼管工部,加太子少保,晋太子太保。某次嘉庆外巡,老曹被留守京师代理政务,故在其老家歙县民间至今还有“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无”一说。

  道光上台,曹振镛升为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充上书房总师傅,领班军机处,晋太子太师,历十五年荣耀只增不减。其死后,道光痛哭流涕,下诏表彰:“大学士曹振镛,人品端方。自授军机大臣以来,靖恭正直,历久不渝。凡所陈奏,务得大体。前大学士刘统勋、朱珪,于乾隆、嘉庆中蒙皇祖、皇考鉴其品节,赐谥文正。曹振镛实心任事,外貌讷然,而献替不避嫌怨,朕深倚赖而人不知。揆诸谥法,足以当‘正’字而无愧。其予谥文正。”入祀贤良祠。

  老曹真是这样贤良吗?

  他出任首辅十五年,除了参与平叛张格尔有功外,传记七百余字中,其他政绩未列一二。其最大的特色是,道光帝要特别嘉奖他领导的军机处时,他赶紧上表,坚决谢绝。他被擢升太傅而推掉部门的集体表彰。如此一来,道光认为这位领导干部主动让功,却不知他是以退为进,拿大家的功劳来给自己做加荣增宠的资本。让大家之功,彰自己辅弼之效,挠得道光心里痒痒,认为此“心腹之臣。问学渊博,献替精醇。克勤克慎,首掌丝纶”,更加恩宠信任。

  他人不受奖,此公独享荣。让功倍添宠,怙权专自用。《清史稿·曹振镛传》里把老曹抬得老高,务虚不务实。

  当代学者习骅却在《中国历史的教训》中给曹振镛取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巧官”,他说:“即使酿成天大的祸事,也追究不到巧官,自有一把手担着。直到好处都归了奸臣,恶名都归了皇帝,这类游戏才算结束,这才算老曹们的高明之处……现在大家都痛骂道光皇帝丧权辱国,这当然不冤。但是,有人想过曹振镛之流的‘功劳’吗?”

  历史中的曹振镛巧言令色,留下了怎样的丰功伟绩呢?


道光帝画像

  嘉庆帝生前评价“旻宁性质朴,不奢华”,道光帝也擅长秀节俭,规定“宫中用膳,每日不得超过四碗”,太后过生日他用打卤面招待内臣太监。曹振镛侍候新主子,擅长揣测圣意,花钱从内监处买来信息。道光穿打补丁的裤子上朝,文武百官感叹唏嘘却无动于衷。此时,只见曹振镛不经意将弄了几个补丁的朝服,显摆给新君看到,那是他故意做旧的,这一下就拉近了与道光帝的距离,还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旧服要比新装贵、新装故意打补丁的衣装革命。

  道光十年,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陶澍督办海运,剔除盐政积弊,改行淮北票法损害旧商利益。曹振镛家世代经营盐商,他闻讯后立马让家人停止经营。家人不解,曹振镛说:“焉有饿死之宰相家?”其实他们早已以盐业专营权,赚了个盆满钵满缸满仓满,这次率先示范博得美誉后,改弦更张,再谋大业,故而说哪有什么王法能损害到宰相家的利益。《清史稿》大张旗鼓地表扬曹振镛支持盐改“世特以称之”,其实也是被骗了。

  道光十五年,道光帝将外放总督被尊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的阮元调回京师,拜体仁阁大学士,管理刑部,调兵部,成为曹振镛畏惧的真正劲敌。谁料曹振镛死前来了一个奇招,重点表扬阮公如何优秀能干,如何才高八斗,临了特别强调阮公政绩不菲、佳作不断,让皇帝听着,奇了怪了,幸亏老曹这个厚道的重臣提醒,既然阮元有大把的时间写诗著文,那些所谓的政绩是不是掺了水分?曹振镛没有等到和阮元过招就死了,但他到死也为其接班人穆彰阿扫除障碍花了心思。两年过去,道光帝许阮元致仕,返扬州居住,给半俸,临行加太子太保衔算是结束。

  关于曹振镛的大巧若拙,习骅在《中国历史的教训》中,专有《巧官曹振镛》行文上万字,写得全面精彩、淋漓尽致,很值得一读。


3

  穆彰阿曾在嘉庆二十年,署刑部侍郎,因一日进呈二十余件立决本,皇帝大怒,“诏斥因循积压”,降为光禄卿,掌祭祀、朝会、宴乡酒醴膳羞之事。

  道光上台后,穆彰阿再获重用,出任内务府大臣,擢左都御史、理藩院尚书,代理漕运总督,担任工部尚书。道光七年,命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后授军机大臣,值南书房,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任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进太子太保,成为总理大臣兼军机首席曹振镛的得力帮手。

  若无道光的第一宠臣曹振镛的保举,穆彰阿是不可能这样青云直上、紧跟其后的。老曹死后,小穆接替,成为上书房总师傅、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工部,晋文华殿大学士。

  穆彰阿掌权后,比其师曹振镛更善揣摩道光的心思。

  鸦片泛滥,禁烟呼声高涨,道光任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东禁烟,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穆彰阿见道光帝主战之意动摇,快速反应,主张与英军议和。《清史稿·穆彰阿传》说:“穆彰阿窥帝意移,乃赞和议,罢则徐,以琦善代之。”

  道光厌恶战争,穆彰阿就反对向英军进行自卫反抗,主持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虽然这些丧权辱国的条约均需道光帝最后拍板,但作为首辅大臣兼军机领班的穆彰阿是拟定者,责无旁贷:“穆彰阿当国,主和议,为海内所从诟。上既厌兵,从其策。”

  他借主持乡试、会试,总裁国史、玉牒、实录,“门生故吏徧于中外,知名之士多被援引,一时号为‘穆党’”。著名的湘军主帅曾国藩也是穆彰阿的得意门生,曾在十年内数度升迁,成为多个部门的二品大员。

  黄小配《洪秀全演义》第一回“穆彰阿惑主害青宫 钱东平访贤游幕府”写道:“道光登位,至二十来年,外患渐渐吃紧起来。这时宠任一位丞相穆彰阿。这人本是个宗室人氏,专一揽权结党,把门生故吏布满朝廷。性又嗜杀,常说道:古人说的好,‘辟以止辟’是很有道理;不是这样,怎能够威挟下民?故他管理刑部时,杀人倒不下万数。当时童谣说道:‘生不见穆相彰阿,死不见五殿阎罗。’”

  黄小配还将传说中道光踢死皇长子奕纬一事,渲染成穆彰阿进谗激怒道光帝,踢死所谓的青宫太子。

  曹振镛死后,穆彰阿专权独宠,“终道光朝,恩眷不衰”。但也遭人恨,咸丰帝奕詝还未登基时,就极度忌恨穆彰阿,他登基十月后,就下旨数其罪:“穆彰阿身任大学士,受累朝知遇之恩,保位贪荣,妨贤病国。小忠小信,阴柔以售其奸;伪学伪才,揣摩以逢主意。从前夷务之兴,倾排异己,深堪痛恨!如达洪阿、姚莹之尽忠尽力,有碍於己,必欲陷之;耆英之无耻丧良,同恶相济,尽力全之。固宠窃权,不可枚举。我皇考大公至正,惟以诚心待人,穆彰阿得肆行无忌。若使圣明早烛其奸,必置重典,断不姑容……第念三朝旧臣,一旦置之重罚,朕心实有不忍,从宽革职永不叙用。”

  其实,穆彰阿与咸丰帝也有师生之谊。

  道光十七年,六岁的奕詝进上书房读书,汉文师傅为杜受田,而上书房总师傅正是穆彰阿。按理,道光选择能力不济奕訢的奕詝为储君,应该参考过穆彰阿的意见,但让穆首相没想到的是,他这个天子学生差点要他的命。


  本文选自《清史不忍细读》,向敬之著,华文出版社2019年10月版。

  

  作者简介:向敬之,独立书评人、明清史学者。曾任出版社、报社文史编辑十多年,书评、随笔散见《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南方都市报》《新民周刊》《上海证券报》等。出版有《细说康熙:王朝纷争六十年》《明史不忍细看》《清史不忍细读》《现场与背后》和三卷本《敬之书话》等。《大清定局》《明清破局》《康熙奇局》《雍正迷局》《极简大明史》《极简大清史》等即将出版。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