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文明之声
文明之声 | 《西江月·顷在黄州》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先贤哲人、诗词书画、山川平原、大江大河......它们如同朵朵浪花,汇成中华文明的最美赞歌。中国文明网“知史明道”订阅号推出“文明之声”专栏,并授权潇湘诗会·丝网开设《文明之声》专栏,今天与您分享苏轼的作品《西江月·顷在黄州》。


主播:周密(无锡广电集团播音员、主持人)

《西江月·顷在黄州》

宋 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苏轼在黄州写了不少寄情于山水的诗文,这首小词便是其中一首很有特色的佳作。小序叙事简洁,描写生动,短短五十四字,即写出了地点、时间、景物以及词人的感受,充满诗情画意,表达了苏轼乐观而豁达的胸襟。

  春夜,词人在蕲水边骑马而行,经过酒家饮酒,酒醉后乘着月色归去,经过一座溪桥。用“弥弥”来形容“浅浪”,就把春水涨满,溪流汩汩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横空”,写出了天宇之广。野外是广袤的,天宇是寥廓的,溪水是清澈的,在明月朗照之下,这无限的空间,美好的自然,便和诗人旷达的襟怀融合在一起了。

  “障泥未解玉骢骄”是说那白色的骏马忽然活跃起来,提醒他的主人:要渡水了!词人在这里只是写了坐骑的神态,便衬托出濒临溪流的情景。此时,词人不胜酒力,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鞍鞯,即欲眠于芳草。“我欲醉眠芳草”,既写出了浓郁的醉态,又写下了月下芳草之美以及词人因热爱这幽美的景色而产生的渴望,可以说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下篇两句,更进一步抒发十分迷人、珍惜月色之佳的心情。月光洒满了静静的原野,洒满了清澈的溪流,水月交辉,真像缀满了无数晶莹无瑕的珠玉。如果策马前进,马蹄岂不踏碎那些珍奇的琼瑶?这怎么行呢?可千万不能让马儿踏碎它!这就更巧妙地揭开了词人所追求的精神世界的帷幕。这个境界是极为幽美、静谧、纯洁的。

  “解鞍欹枕绿杨桥”,词人终于用马鞍作枕,倚靠着它斜卧在绿杨桥上“少休”了。这一觉当然睡得很香,及至醒来,“杜宇一声春晓”这个结尾如空谷传声,余音不绝。作者抓住了杜鹃在黎明的一声啼叫,便把野外春晨的景色作了“画龙点睛”的提示。


  来源:中国文明网“知史明道”订阅号
  文本:选自《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6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