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二十四节气 >> 2023节气生花
二十四节气生花|春分·海棠

编者按:“二十四节气”是先民认知一岁时令、气候、物候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的知识体系,不仅包含民俗系统、指导农耕的时节体系,也反映自然节律变化,其中便包括应花期而时的“花信风”。2023年,潇湘诗会将于每个节气与您一同分享节气花事,静赏时光生花。


近日里,雨事忽地多了,一场倒春寒来得猝不及防。抱着热茶窝了一个周末,晨起出门望见燕子衔泥筑巢,方才惊觉春分已至。恍然间,春竟已过半了。

三月,桃李闹罢春风,海棠随之登场,“着雨胭脂点点消,半开时节最妖娆。”其花姿卓越,气质潇洒,素有“花中神仙”之美名,此番有絮雨相衬,朦胧人间里迥出凡尘,尽显娇美。

作为传统名花,海棠与我国缘起已久。《诗经·卫风·木瓜》中写:“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木瓜”“木桃”“木李”均属海棠类。

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已有了栽培海棠的记载,汉代海棠花已经成了园艺常用的花卉。不过彼时海棠还多称“柰(nài)”,或是“野棠”“海红”。南北朝诗人沈约就有诗云:“野棠开未落,山樱发欲然。”

到唐代,“海棠”之名正式问世,且此间海棠无论从文化、种植、赏玩等方面较之前朝都有飞跃。《杨太真外传》中载唐明皇李隆基就曾以海棠喻杨贵妃,赞其美艳,由此还诞生了“海棠春睡”的名典,海棠也得了“花贵妃”的美称。

宋代,世人对海棠之爱到达鼎盛,上至帝王下至百姓对其皆十分钟爱。宋太宗、宋真宗、宋光宗都留下了不少题颂海棠的诗篇,宋徽宗还曾下令在开封建皇家园林“艮岳”,园中全部栽海棠,成了举世闻名的“海棠川”胜景。此外,宋代还有不少专研海棠的古籍,如《海棠记》《海棠谱》等,足见彼时对海棠特征习性了解之深。

后世至今,海棠在我国已无处不在,无论花园小径、庭院寺庙,均可见其翩翩身影。如今,海棠已广泛应用于植物造景,还成为了许多花农的安身之本。“海棠倾国万花无”,灿如仙霞的海棠遥遥走来,成了春日不可或缺的动人春情。

海棠艳丽多姿,花香却浅。张爱玲曾写人生三憾事,海棠无香便是其一。即便如此,也远不足以撼动文人墨客对海棠的偏爱,人们将其化作美好春天、美人佳丽之意象,入诗入画,为其千古留芳。

提及咏赞海棠之作品,首推苏轼之《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满山总粗俗。”满目疮痍里海棠幽独而开,只随风一笑,便春满心头。

在此前海棠入诗多为赞其娇艳之姿,如唐代薛能称其“香少传何许,妍多画半遗”,郑谷言其“秾丽最宜新著雨,娇饶全在欲开时”。直到苏轼处,海棠“自然富贵出天资”,高洁清淑。

后世海棠入诗便渐有不同,宋代陈与义的“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宋代杨万里的“不关残醉未醒松,不为春愁懒散中”;宋代张舜民的“天寒日晚行人绝,自落自开还自香”;清代顾太清的“洞户深深掩。笑世间、浓脂腻粉,那般妆点”……棠在诗人笔下愈发矜持孤勇,甘于清净,洁身自爱,包裹着一颗颗坚韧的心,越过转瞬即逝的寒,迈向近在眼前的春。


“世间无此娉婷,玉环未破东风睡。”海棠是春寒里不多得的温柔,尝尽冷暖自在娉婷,充满浓烈的感情与个性,散发着清逸秀雅的别样格调。

“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春分过后,白昼渐长,时光轮回,向着光明步步挪移。雨后初晴得君来,时光如花似叶,愿人人如海棠花开,守得心明,年年岁岁,共占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