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文明之声
文明之声|“甲骨四堂”的甲骨文考释(二)

  百年考古成就斐然,中华文明灿烂辉煌。中国文明网“知史明道”订阅号“文明之声”专栏,并授权潇湘诗会开设《文明之声》专栏,为您选读普及性读物《从考古看中国》。该书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汇编,中华书局出版,全面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源远流长的理念和光辉灿烂的成就,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今天继续与您分享《从考古看中国》一书中,甲骨文考释的故事。


主播:王蕃(山东广播电视台一级播音员)

  王国维著《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考释》《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殷虚卜辞中所见地名考》《殷礼征文》《殷周制度论》《古史新证》等,提出了将“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结合的“二重证据法”,把古文字与古史很好地结合起来。其考释方法是“苟考之史事与制度文物,以知其时代之情状;本之《诗》《书》,以求其文之义例;考之古音,以通其义之假借;参之彝器,以验其文字之变化。由此而之彼,即甲以推乙,则于字之不可释、义之不可通者,必间有获焉”(《毛公鼎考释》序),不仅在古史研究上开辟了新的领域,而且使得文字考释有了更坚挺的证据。

  郭沫若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进行古文字研究,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书。他借鉴了清代朴学的考证方法,以世界文化史与中国古代社会历史为广阔的背景,把古文字研究和古史探讨相结合,既通过对甲骨文字的考释阐述商代社会状况,又通过相关历史文化背景提供文字考释的佐证,二者的结合相得益彰。其中《释臣宰》一文,详细论证“臣民”与“宰”的构形本义,认为“臣民均古之奴隶,宰亦犹臣”,指出商代是奴隶社会。

  董作宾著有《大龟四版考释》这一甲骨考释的名篇,不过其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创立了甲骨分期理论。1933年,他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中创造性地提出甲骨分期的“五期”说,并列出了“十项标准”,从而凿开了殷商273年甲骨的一团混沌,把甲骨学研究推向了新高度。尽管后来经过贝冢茂树、陈梦家、李学勤、裘锡圭、林沄、黄天树、彭裕商、刘一曼、曹定云、常玉芝等学者的不断探索,分期理论得到了不少修订与完善,但董作宾的开创之功实不可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如陈剑、王子杨等,已经意识到分期分类对甲骨文字考释的重要性,或提出一种新的文字考释方法,谓“分期分类考察法”,亦称“类组考察法”。  


  来源:中国文明网“知史明道”订阅号
  供稿: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