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二十四节气 >> 2023节气生花
二十四节气生花|立秋·葵花

编者按:“二十四节气”是先民认知一岁时令、气候、物候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的知识体系,不仅包含民俗系统、指导农耕的时节体系,也反映自然节律变化,其中便包括应花期而时的“花信风”。2023年,潇湘诗会将于每个节气与您一同分享节气花事,静赏时光生花。



金黄,是初秋的主色调。

正午的烈日,傍晚的云霞,还有昂首挺立的葵花,延续夏日余温,迎接新季妙音,在岁月易改的时节为年化绣上金边。


每年八月间开放的向日葵,是中文里别名最多的作物之一。

入了河北,唐山她叫“日头转”,承德叫“朝阳转”,到了任丘又叫“望天转”;山东则更甚,济南叫“朝阳花”、昌乐叫“向阳花”、莒县叫“转日葵”,栖霞叫“转日”……由此向日葵也是因方言而同物异名的典型。

而最广为人知的向日葵一称,最早见于明末著作《长物志》,此后清代关于花事的一众著作也沿用下来。至于为何到明末才固定下来,则与其来源有关。


向日葵原产于美洲,最早的驯化案例可追溯至公元前2300年。14世纪传入欧洲,然后于16世纪末由西班牙人传入南洋,经越南传入云南,此时正值明朝。我国最早的向日葵的记载为明代嘉靖43年(公元1564年)的浙江《临山卫志》,不过只仅仅提到“向日葵”之名。

最早对其详细记载的文献为明末学者赵崡的《植品》:“又有向日菊者,万历间西番僧携种入中国。干高七八尺至丈余,上作大花如盘,随日所向。花大开则盘重,不能复转。”不仅明确了向日葵的来源,也详细记载其习性。

然明代及清代初期,向日葵主要还是用作观赏,且并无大规模种植,人们只醉心于其向日而生的特征,为其赋予高洁清明的品格。直到1820年,谢方所著《花木小志》中才言其“处处有之,既可观赏,也可食用。”


道光年间,向日葵在《黎平府志》中首次同列于“果之属”与“花之属”,人们开始用其炒食、炼油。到晚清,葵花子逐渐成为西瓜子的替代品,成为零食界异军突起的新军,并迅速博得人们的芳心,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果品。

如今,人们爱她向阳而生的乐观活泼,喜她饱满硕大的种实,年节少不了她的身影,花籽熟时“打葵花”更是成了70后的难以忘怀的童年回忆。向日葵之于国人已缘分匪浅,成了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头牌”花卉。

向日葵自传入中国,深得幸宠,明清文人也多以其入诗入画,赞其风姿,咏其品性。如清代诗人陈曾寿的就有诗云:“娟然万绿底,见此黄金盘。亭亭一丈身,初日颜色鲜。”描绘了一幅向日葵在朝阳光耀下绰约美丽的动人画面。


但向日葵传入时,毕竟已是明代。可在漫长的诗歌历史中,提到“葵花”的诗词自古已有,不免让许多人产生误解其也是吟咏此花,实则不然。

例如入选了初中课本的乐府诗《长歌行》中妇孺皆知的名句“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曦”,作为汉代的作品,此处的“葵”就必然不会是向日葵了,而是古代的蔬菜葵菜


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中有解:“葵,菜也。”前人尊其为白菜之主,味尤甘滑。而最早在《诗经·幽风·七月》中,便有关于其的诗文,曰:“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足可见“烹葵”早已是人们的饮食日常。

不过到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载:“古者,葵为五菜之主,今不复食之。”可见至少明代之后诗词中提到的“葵”不是葵菜。

但唐宋时期诗歌中多有写葵花向阳习性,并以此抒怀之作,杜甫《自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宋代司马光《客中初夏》中的“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则使误会更深了。

这些诗词中虽提到葵花向日,但唐宋与明代相隔数百年,诗词中所提的花也终究不会是我们熟知的向日葵,而是一种原生于我国的葵花——蜀葵


蜀葵原产于四川,故此得名。其花期与向日葵有别,多绽放于每年端午前后,由此别名“端午花”,旧时端午,还有插蜀葵的习俗,相传可取出邪祟。此外,其花色多为红,枝干可高达丈许,也因此得了美名“一丈红”。

南朝梁代王筠曾著有《蜀葵花赋》,言:“迈众芳而秀出,冠杂卉而当闱。既扶疏而云蔓,亦灼烁而星微。”可见彼时蜀葵已是人们心中的奇花,秀于“众芳”,超绝脱俗,深得人心。

虽然时光久远,还是容易混淆诗中“葵”之所指,但根据以上所言好歹可根据朝代时间节点大致作了区分,不过若要一一对应还需细细查证。




风起入秋,往后的时光,便不再如春夏,常有生机四溢,热烈滚烫。

好在初秋仍有向日葵花开,不卑不亢,亭立于世。愿每个人都能如她一般,前路纵是萧瑟迷茫,也能常怀自信,一心向阳而生。


免责声明:文中所引用的绘画、诗歌作品来源于网络,版权均归原作所有,文本仅用于推介与学习交流,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权,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