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您谈谈“湖南新乡土诗派作为当代新诗流派”的总体印象或评价?
答:我个人认为,湖南新乡土诗派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诗歌大潮中涌现出来的一支有特色、有实力的新诗流派。它持续的时间之长、拥有的成员之众、出版的书刊之多,在当时都应该是首屈一指的。
2、您何时开始诗歌创作?您的新乡土诗处女作发表于何时、何报刊?
答:我1985年考入湖南师范大学政治系,同年9月开始学习诗歌创作。我的新乡土诗处女作发表于江堤主编的《新乡土诗研究资料》第1期,题目是《温森特"凡高》。
3、您认为自己的新乡土诗代表作有那些?有何特色?
答:我写得较好的新乡土诗有《打着乡愁的幌子》《苦闷的村庄》《掌中泥土》《冬季来临》《火种》《乡土境界》《姐姐的村庄》等,谈不上什么代表作吧。新乡土诗派的特点就是不写纯粹的乡土诗,而是通过站在城市的角度回望乡土,这样才能产生一种家园意识。新乡土诗派的三位发起人江堤、彭国梁和陈惠芳无一例外地都是这一诗歌理论的忠实实践者。但我的新乡土诗不是站在城市的角度,而是着意于写一种文化乡土、思想乡土,所以我的新乡土诗里面“乡情”的因素较少,而理性的成分更重。
4、在新乡土诗创作历程中,您曾经受到那些诗人或诗歌观念的影响?对创作有何影响?
答:跟彭国梁、江堤他们玩得好,谈不上受谁的影响。我写新乡土诗那阵,最喜欢读聂鲁达、惠特曼、埃利蒂斯,还有台湾洛夫的作品,应该会有他们的影响在里面。
5、您认为新乡土诗评论与研究方面存在那些不足?如何改进?
答:沈奇、彭燕郊、萧元、燎原、李元洛等国内知名诗人和诗评家都对新乡土诗有过长篇评论,他们的评论都写得很认真、深入。遗憾的是,他们的评论无不只是围绕江堤、彭国梁、陈惠芳“三架马车”来进行,鲜将整个新乡土诗派纳入他们的评论视野。这也是新乡土诗派最终没能在国内诗坛发生重大影响的原因之一,因为仅仅靠三个人是不足以托起一个诗派的。
6、您认为新乡土诗创作方面存在那些不足?如何改进?
答:新乡土诗派虽然有三位发起人,但在创作中还是缺少一个灵魂人物,缺少一位引领者。所以,新乡土诗派虽然人数不少,但在写作上仍然散乱无章,各写各的。新乡土诗派没有出现能代表该流派水准的压卷之作,这与江堤英年逝世、新乡土诗派未能善终有很大的关系。
7、如果将新乡土诗派创作20余年的时间作如下分期:前期准备期(1986)、黄金收获期(1987—1998)、沉默酝酿期(1999—2007),您是否认同?
答:我觉得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但时间不对。我的划分如下:前期准备期(1986年至1991年),黄金收获期(1992年至1998年),沉默消失期(1998年至2003年)。之所以第三期改“酝酿”为“消失”,是因为以后不会再有新乡土诗派了,除非是完全不一样的另一个同名诗派。
这样划分的理由是,以1992年1月江堤主编《新乡土诗研究资料》第1期为前面两期的分界线,前面是准备期,后面是收获期。以1998年6月湖南文艺出版社推出《新乡土诗派作品选》为后面两期的分界线,之前是收获期,之后是消失期。《新乡土诗派作品选》出版后,新乡土诗派由于主将江堤身体欠佳,而基本上再没有什么成果出现。2003年7月,江堤因病去世,标志着新乡土派正式解散。可见,江堤对新乡土诗派的重要。
8、您目前是否依然进行新乡土诗创作?有何指向和计划?
答:还在进行诗歌创作,不过不叫新乡土诗了。我正在着力进行“十五行诗”的创作,计划用三年时间写100首十五行诗,为中国诗坛增添一个新品种。
9、9、您目前是否在进行新乡土诗派理论研究?有何指向和计划?
答:没有,理论研究不是我的特长。
10、如果现在对新乡土诗派的理论和创作实践作一个“新诗史意义上”的阶段性梳理和归纳,您认为是否很有必要?
答: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我觉得,新乡土诗派目前在诗坛的影响和位置与它的实力和特色是相匹配的。新乡土诗派受到了诗坛应有的重视,但也没有必要过分重视它。
谢谢各位!
请将“《调查问卷》答案”发至电子邮箱:hnxxtsp1987@sina.con
欢迎访问新浪网“湖南新乡土诗派研究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hnxxtsp1987
“湖南新乡土诗派研究的博客”管理人:吕宗林
2007年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