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新乡土诗派
“新乡土诗”作品展(二十二)胡述斌|湖南新乡土诗派诗人调查问卷

  1、请您谈谈“湖南新乡土诗派作为当代新诗流派”的总体印象或评价?

  答:新乡土诗是一个暗合诗歌潮流而生、纠缠“新市民”诗人内心情感、在相当长时间内将成为“新市民”诗人抒情的重要手段的一个诗歌流派。在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湖南新乡土诗派”,对新乡土诗的形成、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您何时开始诗歌创作?您的新乡土诗处女作发表于何时、何报刊?

  答:1986年开始诗歌创作。新乡土诗处女作《种子》发表于《青年文学报》,时间:1988年?

  

  种子

  

  如果收获的是酸果

  就不该让它发芽

  如果是甘茗

  就不要错过播种的季节

  别嫌弃脚下贫瘠的土地

  只要扎稳了根

  太阳 会搀扶起

  它柔弱的手臂

  珍惜春光吧

  别做秋后的稻种

  别等待未垦的沃土

  耕耘 才会有收获

  

  3、您认为自己的新乡土诗代表作有那些?有何特色?

  答:代表作有:《回乡疗伤》《返城》《我们退向何处》。

  特色:忧患。

  

  4、在新乡土诗创作历程中,您曾经受到那些诗人或诗歌观念的影响?对创作有何影响?

  答:初期与陈惠芳交往甚密,受其影响也影响他,很多对“新乡土诗”的理解是我们双方思维碰撞的结果,我极力鼓动陈从理论上来引导“新乡土诗”的发展。我们也尽量用我们探讨出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创作。如:“两栖人”、“家园”等概念的提出。

  

  5、您认为新乡土诗评论与研究方面存在那些不足?如何改进?

  答:新乡土诗的创作,在《诗歌导报》等刊物的极力推举下,形成了一个受诗坛注视的诗派,但评论和研究很不足,主要是太少的人从事这件工作,新乡土诗人中不多,除陈惠芳,刘清华等为数不多的诗人为其鼓吹外,其他人大多只是在口传上为其宣传,还有,许多“初生代”新乡土诗人多主要还处于“体会”新乡土诗阶段,也就是处于体会什么是新乡土诗阶段,并尝试指导创作阶段。另外,很多老诗人(或评论家)处于观察和考虑是否接受“新乡土”理念阶段。本来,来势很好,因为《诗歌导报》的停办,特别是1993、1994年后,商品社会背景对诗歌(也包括文学)的冲击,文学(特别是诗歌)大势处于“走下陡路”阶段。自然影响了新乡土诗的进一步发展。

  文学的发展有“周期律”,经过近十年的“消沉”阶段后,文学又将迎来“上长阶段”,新乡土诗的发展,需做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再度动员,“鼓吹”起来。二是网罗新乡土诗人行动起来——创作。三是加大评论力度,让“红娘”多起来。四是寻找像当初《诗歌导报》那样推举新乡土诗的媒体,找到新乡土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阵地。

  

  6、您认为新乡土诗创作方面存在那些不足?如何改进?

  答:创作队伍不稳定;理论不系统、引导不够;阵地缺乏;最主要的是:已很难再有我们当初“为新乡土诗而狂热”的激情,特别是领头人(“吹鼓手”)。

  

  7、如果将新乡土诗派创作20余年的时间作如下分期:前期准备期(1986)、黄金收获期(1987—1998)、沉默酝酿期(1999—2007),你是否认同?

  答:据说(因为是口传),新乡土诗主张是江堤、彭国梁、陈惠芳于1987年提出的,所以,如果要划阶段,那应该从1987年划起。我个人认为:1987——1989年为准备期;1990——1992年为黄金收获期;1993——1998年为余波期;1999——2007年为沉默酝酿期。

  

  8、您目前是否依然进行新乡土诗创作?有何指向和计划?

  答:新乡土诗是诗歌流派中的一种,也就是一种艺术手法,一个诗人可以有多种手法的尝试,目前明确指向的“新乡土诗”创作不多,但我心中仍有“新乡土情节”。

  

  9、您目前是否在进行新乡土诗派理论研究?有何指向和计划?

  答:我走入诗坛便为“新乡土诗”鼓吹,长期的创作实践自觉不自觉形成了新乡土诗的理论指向,只是存于心中,未进行理论归结。以后是否会做这项工作也不得而知,我的兴趣可能更在于创作。

  

  10、如果现在对新乡土诗派的理论和创作实践作一个“新诗史意义上”的阶段性梳理和归纳,您认为是否很有必要?

  答:有必要,希望有人为之。我会心存感激。

  

  11、您编辑过那些民间诗歌报刊?是否刊载过新乡土诗歌?

  答:《诗歌导报》(1989年12月——1992年10月)。《诗歌导报》是新乡土诗的主阵地,《诗歌导报》只有一面旗帜——“新乡土诗”。

  

  12、您对当前新乡土诗派如何继续发展有何建议?

  答:见第5条、第6条。

  

  13、本问卷中没有涉及到的有关新乡土诗的话题,欢迎您自由谈。

  答:诗歌(包括文学)有她自身发展的规律,有高潮期也有沉默期,诗人(作家)也一样。新乡土诗也一样,会有“节律”,有新乡土诗人的原因,也有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原因。中国处于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农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会长期存在的,“新乡土诗”契合了这种情绪宣泄的需要,因而我认为“新乡土诗”是有生命力的。

  

  14、请您撰写一份个人的《小传》(包括创作简历、主要作品、出版著作、通联地址等)。

  

  胡述斌简介:

  胡述斌:笔名凡溪,湖北武汉人,1983年入伍,1995年转业,弄过摄影,当过编辑,办过诗报,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诗歌创作,湖南新乡土诗派代表诗人之一,著有诗集《情系古河道》《香格里拉》,长篇小说《短信男女》(中国第一部短信长篇小说)作者。国家二级作家。现居长沙。

  

  胡述斌文学活动年表

  1988年以来,提倡并着力于“新乡土诗”的创作。

  1988年组织成立“金盾诗歌协会”,任会长,会员发展至9省600余人。

  1989年至1992年联络同仁创办“新乡土诗”的主要园地《诗歌导报》,任社长。

  1989年10月发起成立湖南省青年诗人协会,任秘书长。

  1990年2月,组织成立“新乡土诗研究会”,任副会长。

  199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情系古河道》。

  2000年出版第二部诗集《香格里拉》。

  策划、组织、指挥了2001年1月6日在长沙田汉大剧院举行的大型诗歌晚会—— “走进新世纪”——潇湘诗会( 第六届)。

  2004年2月19日,应邀湖南红网“嘉宾访谈”,搜狐网同步直播,红网以“中国新乡土诗最后一个扛鼎者”为题进行推介,同时推出诗集《香格里拉》网络版,点击率达600万。

  2005年出版中国第一部短信长篇小说《短信男女》。

  策划、组织、指挥了2008年6月6日在长沙田汉大剧院举行的大型诗歌晚会——“我们的节日”——端午诗会。(这项工作正在进行中,6月6日将如期举行,考虑到你的书出来应该在此活动之后,故列入。兄有时间可前来出席。)

  

  谢谢各位!

  请将“《调查问卷》答案”发至电子邮箱:hnxxtsp1987@sina.con

  欢迎访问新浪网“湖南新乡土诗派研究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hnxxtsp1987

  

  “湖南新乡土诗派研究的博客”管理人:吕宗林

                            2007年8月27日(制表时间)

                            2008年5月16日(填表时间)

  

  注:此表是吕宗林先生为其拟著作品《新乡土诗简史》设计的《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