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很久以前,北方连年大旱,赤地千里,帝王不体民情,反横征暴敛,百姓怨声载道,饿殍遍野。 有一粮官见此惨状,于心不忍,遂私自开仓放粮。他知道暴君不会饶恕他,待百姓运粮之后,放火烧仓,自己也葬身火海,这一日正是正月二十五日。后人为纪念他的恩情,重补被烧坏的“天仓”,相沿成俗,便成了“天仓节”,也即填仓节。 填仓节有两个节期,一为正月二十,一为正月二十五,分别称为小填仓和老(或“大”)填仓,是民间祈祝丰收的传统节日,节俗也大多与农事相关。 作仓打囤。仓囤是存储粮食的仓库,在以农业为主的古代中国,仓满囤圆是人们心中最深切的向往,农人也由此创造出仓廪之神。《晋书·天文志》中记载:“天仓六星,在娄南,谷所藏也。”后世仓神也曾被附会为历史人物,例如汉代大将韩信。 无论“老填仓”还是“小填仓”,人们都会作仓打囤或是焚香礼拜仓神。用炉灰在院中围出粮仓、粮囤,或用秫秸搭一个“仓”,放入五谷杂粮或金钱,象征上天填仓、来年丰收有望。后世城镇中百姓不举行祭祀,但也会到庙会或粮油铺购进米面油盐柴煤等生活必需品,寓意“填仓”。 做“雨灯灯”。此日农人以谷面捏制成十二个“灯灯”,代表一年中的十二个月份。灯的顶端捏一个灯盏,灯盏边缘捏一个小豁口,蒸熟后开锅看哪些月的灯盏里积水最多,则代表哪月多雨水,以此为根据结合庄稼的生长规律安排一年的农事。 吃是填仓节的大事。许多地区的习俗中认为填仓日应美食填嗓,腹中饱食填满粮,寓意“填仓”。节食多以五谷蒸制而成的食品为主,如和顺、榆社的蒸谷面团;左权的“仓谷连”;平遥县的“布袋袋”;昔阳县的人形仓官等……虽用料和蒸制方法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丰衣足食。 找“填仓虫”。填仓节晚上,晋北地区民间习俗,要打着灯笼在院内找“填仓虫”,发现的越多,兆头越好。祁县等地则会在填仓节打扫院落,扫除虫害,以消灾弥难。
填仓节是农历正月的最后一个节日,与现在不同,古时过了填仓节,才意味着出了正月,一切将要步入正轨,开始辛勤的劳作。
因此填仓节不仅包含着人们对丰收的祈祝、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同时也有提振精神之意,吃饱喝足,为未来生活打鸡血,也提醒人们丰足的生活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养成节俭的好习惯。
填仓,是人们美好的生活寄托。有些节俗早已淡没,但为生活而拼搏的脚步从未停住。今日,以期许作粮,填进时间的仓,填补内心的空缺,扫除彷徨与迷茫。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