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活动 >> “我们的节日”系列 >> 2022
龙抬头|万物生发,鸿运聚头


  上古先民选黄道、赤道二十八组星象为坐标,俗称“二十八宿”,以之为参照观测天象。“二十八宿”又按东、西、南、北四方分作四大组,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人们称其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代表龙角,亢宿代表龙的咽喉,氐宿代表龙爪,房宿代表龙腹,心宿代表龙的心脏,尾宿和箕宿代表龙尾。

  冬季,七宿均隐没于北方地平线下。每逢仲春卯月(农历二月)初,东方地平线上角宿初露,其余六宿仍隐没,故称为“龙抬头”。其标示着阳气生发、雨事增多,“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春耕由此始,因此“龙抬头”又叫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


  相传“龙抬头”起源于伏羲时期,农历二月初二这天伏羲亲自种地,此后黄帝,尧,舜,禹,都纷纷效仿;汉代文献中首次出现了龙形象的记载,其为神话中的神异生物,相传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常用来象征祥瑞,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就曾提到舞龙求雨的活动;宋代我国农历二月初二有“挑菜”御宴,但此时“二月二”和“龙抬头”还未联系到一起;直到元代,“龙抬头”的节期才正式明确为农历二月初二,元代《析津志》在描述大都城的风俗时有载:“二月二,谓之龙抬头。”此后,“龙抬头”逐渐成为全国性的节日。

  “龙抬头”是中国传统节日,是古代农耕文化中对于时令的反映,历史久远,节俗丰富,古人礼敬神龙,借以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引龙。引龙又叫“引青龙”“引钱龙”,方法有二:其一是清晨取水回家,意为将龙于水中带回,谓之“引青龙”,或将草木灰撒作龙蛇状,从门外一直蜿蜒至宅内,谓之“引龙回”;其二是将古钱置于水桶中,或是用红线系一枚铜钱从门外拖入室内,称作“引钱龙”

  龙为百虫之长,以草木灰引龙,取意“伏龙驱虫”,以求保佑人畜安康、农作茂盛;而以钱引龙则是为了祈愿人财两旺。


  剃龙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古代中国对头发十分重视,《礼记》中记载“三月之末,择日剪发为鬌,男角女羁”,可见从汉代起我国民间对剃发时间已经有了一定的要求。

  我国多地民间有正月不剃头的习俗,于是人们争相在“龙抬头”这天理发,应“剃龙头”的吉意求个鸿运当头。孩童在这天理发叫剃喜头”,以求保佑孩子健康成长,未来出人头地。


  吃龙食。“龙抬头”的食俗多见于北方,为了纳吉,食物均以龙为名。如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馄饨叫“吃龙眼”,吃饺子叫“吃龙耳”,面条、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吃葱饼叫做“撕龙皮”等,寄托着人们对祈龙赐福的强烈愿望。

  相传古时有年大旱,民不聊生。天上有条赤龙,心生怜悯,便私下了一场雨解人间疾苦。玉帝知晓后震怒,下令将赤龙压在山下,并称除非金豆开花,才放赤龙自由。农历二月初二这天,不知何处来了一老妪,高声叫卖着:“卖金豆子!”百姓们买回家才发现是黄豆,为报答、解救赤龙,纷纷买了黄豆回家翻炒,锅里跳动的黄豆正像金豆开花。玉帝知晓后只得下令释放赤龙。从此,“龙抬头”还有了“炒糖豆”贺节的习俗。

Ridwan Meah / 摄

  起龙船、放龙灯。古时“龙抬头”人们要到龙神庙或水边祭祀龙神,因此部分地区有“起龙船”的习俗,请龙出水,祈求诸事顺意。黄河三角洲及部分沿河地区还有“放龙灯”的习俗,人们用芦苇或秫秸扎成小船,插上蜡烛或放上用萝卜挖成的小油碗,傍晚时点燃入水,顺流而下,为龙照路,传递美好祝愿。

Annie Spratt / 摄

  敲龙头。我国东北地区“龙抬头”会拿起长竿敲打房梁,叫作“敲龙头”,意在唤醒神龙,同时驱逐冬日隐匿在此的毒虫、毒蛇,祈佑平安。

二月二日

唐·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龙抬头”作为反映时令的节日,与农耕文化息息相关,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农事相关的部分节俗已渐渐消失。如今,“龙抬头”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仍在延续着中华民族美好的龙神信仰,寄托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述说着中国在千年历史中始终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