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活动 >> “我们的节日”系列 >> 2022
中和节|互赠“中和”的种子

  中和节是古代由官方确立的中国传统节日,始于唐德宗贞元五年(公元789年),节期为二月朔,即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因节期临近二月二的“龙抬头”,后世常常将中和节与“龙抬头”混为一个节日。

  《唐书·李泌传》记载,唐中叶前,春天里只有三个节日——正月九(农历正月初九)、正月晦(农历正月三十)、三月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万物复苏、农务方兴的二月却没有节日。

  唐德宗时期,宰相李泌上书,改正月晦为二月朔的中和节,百官进农书,以示务本。这正合唐德宗李适(kuò)的心意,欣然采纳,遂颁布诏令,以贞元五年二月朔为中和节。

  作为曾经以重农、劝农、祈祷丰收为核心的节日,中和节的节俗在传承发展中有延续、有演变,宋代之后虽节日式微,但节俗直至明清时期仍余韵流长。2011年5月23日,中和节(永济背冰、云丘山中和节)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时,在山西省永济市,仍有“背冰”习俗,作为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民间舞蹈,其表演形式独特,深受当地人民喜爱;山西省乡宁云丘山中和文化是保留至今最古老、最原始、最系统的文化,至今已有1233年,当地每年一届的“以中为心、以和为用”的云丘山文化节被誉为“中国中和文化活化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源、精髓和灵魂,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

中和节日宴百僚赐诗

唐·李适


韶年启仲序,初吉谐良辰。
肇兹中和节,式庆天地春。
欢酣朝野同,生德区宇均。
云开洒膏露,草疏芳河津。
岁华今载阳,东作方肆勤。

惭非熏风唱,曷用慰吾人。



  进书献种上春服。中和节有百官进农书,司农献穜稑(tóng lù,橦指早种晚熟的谷物,指后种先熟的谷物)的习俗。此日,百官要进献农书、种子,如贞元六年百僚进献《兆人本业》三卷,黍、粟各一斗。《兆人本业》作为武则天时期颁行的官修农书,涵盖农俗农事及四时种莳之法,对指导农民生产有重大意义。除了农书、种子之外,此日臣子还要进献春服,以表对皇帝的关心和忠诚。

  在农事方兴的二月初,“进书献种”的习俗足以体现官家对劝农重本的重视,受到了具有农本思想的官员文人的极高评价,柳宗元就曾在《进农书状》中称其为“勤劳率下,超迈古先”之举


  宴乐赏赐。宴乐是中和节的重要活动,此日规定“内外官司休假一日”,还会赐钱任文武百官选胜地追赏为乐。唐德宗时期无特殊情况,每个中和节都要宴请群臣。除了钱银之外,皇帝还会赐尺、春衣给臣子,既提供资金来源,又丰富节日活动,中和节宴也由此热闹非凡。

中和节赐群臣宴赋七韵

唐·李适


东风变梅柳,万汇生春光。

中和纪月令,方与天地长。

耽乐岂予尚,懿兹时景良。

庶遂亭育恩,同致寰海康。

君臣永终始,交泰符阴阳。

曲沼水新碧,华林桃稍芳。

胜赏信多欢,戒之在无荒。




  献生子。宫中有群臣“献种”,民间则是百姓互赠种子。《梦梁录》中记载:“民间以青囊盛百谷、瓜、果种子,相问馈,号为献生子。”青囊是一种黑色的袋子,古时术数家用来盛书和卜具、官家用来盛官印、医家则用其放医书。用青囊装载的种子象征着人们美好的祝福与愿景,互赠种子,预祝来年家家五谷丰登。


  祭太阳神。中国神话中的太阳神是中国最古老的自然崇拜之一,祭拜的时间有三个,分别为农历的二月初一、三月十九和十一月十九。唐德宗时期,中和节吸收了祭日的古俗,使中和节的习俗更为丰富。

  祭太阳神时要以“太阳糕”为供品,清初民间,这种风气尤为盛行,按照“男不拜月女不祭日”的说法,由男性家长带领家中男子设香案供桌,向东方日出处顶礼膜拜,祈祷丰收。日转西时,便撤下供品,将“太阳糕”分给孩子吃,祈求吉祥。


  中和节是根植于农耕文化的传统节日,时代变迁,节日本身早已不如唐时兴盛,但其节俗文化中蕴藏的丰富内涵已内化为与万物和谐相处的“中和境界”、团结互爱的精神,对富足生活的憧憬,“在这片土壤,像种子一样,一直向阳生长”。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