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潇湘诗会《远人读诗》(三十七)丨黎明,我们荡一只小舟出去


  与友人畅饮通宵达旦后,我们在黎明荡一只小舟出去看谁能写出最好的诗来

  作者丨罗伯特·勃莱
  译文丨董继平

  这些松树,这些秋天的橡树,这些岩石,

  这水域晦暗而又为风所触动——

  我像你一样,你黑色的小舟,

  漂过那被凉凉的泉水所喂养的水域。


  大片的水下,自孩提时代起,

  我就梦见过奇异的黑色珍宝,

  梦见的不是黄金,或奇石,而是真正的

  馈赠,在明尼苏达苍白的湖下。


  这个早晨,也漂流于黎明的风中,

  我感觉到我的手,我的鞋,还有这墨水——

  如躯体的所有部位那样,漂流于

  肉体和石头之云的上空。


  几次友谊,几个黎明,几次对草丛的瞥视,

  几把被雪和热气所侵蚀的桨,

  于是我们从寒冷的水域上面漂向湖边,

  不再关心我们是漂流还是一直划去。


回归大自然的生命

文丨远 

  在美国当代诗人中,罗伯特·勃莱(1926—)是特别引人注目的一个。勃莱的几乎每首诗歌都在对自己倡导和推动的“深度意象”身体力行。读其诗,总是读到强烈的画面感和世界的神秘感。这首诗题冗长的《与友人畅饮通宵达旦后,我们在黎明荡一只小舟出去看谁能写出最好的诗来》堪为勃莱的代表作之一。

  将一首诗界定为代表作,也就是我们发现该诗具有诗人全力以赴的诗学追求,发现该诗具有诗人最核心的写作理念,它体现了诗人最熟练的叙述方式和臻于化境的个人技巧。简言之,代表作是一个诗人在成熟期写出的极为出色与完美的作品之一。不是说诗人的其他作品就不出色和不完美,而是这首诗在诗人全部、或在他巅峰期作品中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不仅为读者喜爱,也为评论家们津津乐道。

  阅读勃莱,是阅读一种魅力,越是细读,会越觉其魅力无穷。它体现在诗歌的场景与个人的生命沉思相结合,勾勒出既有古典意味,又不乏现代思维的作品。就这首诗来看,处处给读者一种远离尘嚣的世外气息和隐秘于心的深沉热爱。诗歌的从容叙述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让我们看到,无论人在哪里生活和选择什么样的生活,都离不开热爱。诗人本就比常人更热爱生活,哪怕遁世的诗人,也会有遁世后的热爱。没有热爱,就不会有选择。在勃莱的诗中,我们能明显看出,诗歌不仅代表他的主题选择,还代表他的生活选择。

  从勃莱的选择来看,二战时曾在海军服过役的诗人放弃了前往大学教书的机会,宁愿终生居住在家乡明尼苏达西部的乡村。在他眼里,乡村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如果诗歌是大自然的馈赠,那么在工业社会,只有乡村才产生来自大自然的诗歌。此外,勃莱还终生保持了对中国古典诗歌如陶渊明、白居易等人的作品热爱。所以我们读勃莱的诗歌,会发现他笔下的描写还不乏中国古典文学的风味。在他的现代语言中,我们有读王维、陶渊明、白居易诗歌之感。似乎勃莱真正继承的,难说是他之前的美国诗人如弗罗斯特等人的遗产,而是中国古代大师们的衣钵。

  作为一个当代美国诗人,选择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继承,能说明勃莱既心仪中国古典诗歌的广博与沉静,自身还具有从中汲取养分的能力。从这首诗来看,处处是沉静,处处都流露勃莱对大自然的全身心投入。仅看诗题,勃莱的“友人”也与他性情相投,他们对生活有共同的旨趣,所以才能通宵达旦地畅饮,然后在“在黎明荡一只小舟出去”相约写诗。这种生活与中国古典诗人们的生活有相通之处。勃莱在相通中回溯到了自然深处,来自大自然的万物也更易在城市奔波的读者那里唤起情不自禁的向往。

  勃莱笔下出现的“这些松树,这些秋天的橡树,这些岩石,/这水域晦暗而又为风所触动”的意象,既是勃莱的生活所见,也是他心灵保持诗意与沉静的元素。在工业覆盖全球的二十世纪,来自大自然的事物已令人备感疏远又备感亲近。越在大自然中沉浸,人就越发现大自然本身的诗意召唤。这时候写出的诗歌就更有感染人和打动人的力量。任何一首打动人的诗歌,从来不是诗人的主观强调,而是自身被感染和打动,诗人这时候所做的,就是将打动自己的元素逐一呈现。那些元素来得越是自然,诗歌也越会出现得自然,读者的接受也更会自然。

  应该承认,选择一种生活,是该种生活对选择者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当选择者同时还是一个写作者时,他笔下的文字会顺理成章地将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和体验交给读者。这首诗集中描写明尼苏达湖边的生活景致,使我们不仅读到来自大自然的浓郁气息,还能读到勃莱选择远离尘嚣的生活内因,“……自孩提时代起,/我就梦见过奇异的黑色珍宝,/梦见的不是黄金,或奇石,而是真正的/馈赠,在明尼苏达苍白的湖下。”人很少能将童年的梦想保持一生,能够做到,就说明勃莱内心的梦想异常执着。人都有梦想,人都知道执着对生活的重要。当生活逐渐在人面前展开,放弃梦想的占据生活的绝大多数。所以保持梦想不易,没有与人生对抗的强大力量,根本做不到。这力量非关物质,只关乎人的心灵。

  我们从勃莱这首诗中发现,他很早就意识到他内心的梦想是大自然给予的“真正的馈赠”。大自然不会只对勃莱有所馈赠,对活着的每个人都有过同样的馈赠,但不是每个人都愿意用一生接受。能做到这点,就说明勃莱的梦想始终葆有绝大多数人已失去的珍贵初衷。

  保持初衷,是对生命有持之以恒的坚定认识。用简单而丰富的诗句,勃莱让我们看到他在大自然的生活场景以及他对精神生活的不懈追求,我们还能看到,近乎隐居的勃莱在生活中一切都不缺少,“几次友谊,几个黎明,几次对草丛的瞥视,/几把被雪和热气所侵蚀的桨,”这些诗句无法不令人读来动容。我们会不知不觉地渴望像勃莱一样,“从寒冷的水域上面漂向湖边,/不再关心我们是漂流还是一直划去。”在宁静如世外的生活中,所谓“关心”的确多余,大自然本身给我们无边的打开,人只需感受“漂流于黎明的风中……漂流于/肉体和石头之云的上空”。

  我们总希望自己的生活富于质量,面对勃莱,我们会发现他拥有的,正是我们渴望的生命质量——无时无刻不被大自然净化,无时无刻不让自己的心灵敞开。人最需要的,也就是心灵的敞开。所以阅读勃莱,不仅是阅读大自然的美和神秘,更让我们在物质至上的今天发现,与真正的大自然融为一体,是我们认识自己与生命的最好方式。

2019年7月7日


诗人简介

  罗伯特·勃莱,当代美国著名诗人,美国六七十年代“新超现实主义诗派”的代表性诗人。1926年生于美国,毕业于哈佛大学。他有意放弃大学教书的机会,认为只有在艰苦的农村生活才能接近群众、接近大自然,才能给诗歌创作带来丰富的生活素材。他提倡“自然语言”,力图返璞归真。其代表作有《雪地里的寂静》《身体周围的光》《从耕耘中找到的苹果》等。

202014170716204_2.jpg


作者简介

  远人,1970年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有诗歌、小说、评论、散文等近千件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中国作家》《诗刊》《大家》《花城》《随笔》《芙蓉》《天涯》《山花》《钟山》《书屋》等海内外百余家报刊及数十种年度最佳选本。出版有长篇小说《伤害》《秘道》《预感》,历史小说《卫青》《霍去病》,散文集《真实与戏拟》《新疆纪行》《寻找光明记忆》,评论随笔集《河床上的大地》《曾与先生相遇》,艺术随笔集《怎样读一幅画》(再版时更名为《怎样读一幅西方画》)《有画要说》《画廊札记》,人物研究《凡·高和燃烧的向日葵》,诗集《你交给我一个远方》《我走过一条隐秘的小径》《还原为石头的月亮》等。多次获奖,现居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