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嗅到
我的船来了。当我
察觉它在那里时,
专心致志的,沉重的
桨,在这个白夜
变成了翅膀,
深处的林子很密,
在两边
树木发黑。
我划过
黑色睡眠中的城镇
来到这儿。我从
北部的草地与
寒冷的山的旁边划过。
在艰难的灌木丛,
船刚停下
麝牛就动了起来。此刻
树木是黑色的,
带着许多古老的乐趣。
和大自然的生命相遇
文丨远 人
进入工业时代以来,人类的脚步陡然加快。“速度”成为十九世纪后期至今,率先被赋予现代性的词汇。“速度”最终会带给人什么,谁也给不出答案,目前所见,是人类得到了最迅猛的科技发展和最炫目的经济成果。当速度成为主流,潜流也在发生作用,毕竟人类经历过漫长的农业文明,它沉淀在人的血脉深处,时时提醒我们曾经存在的岁月,提醒我们从大自然中获取的生命质量。当代美国诗人唐纳德·霍尔(1928—2018)这首《长河》就给我们带来被“速度”遮掩的另一种体悟。
就诗歌本身来说,这首诗极其易懂。必须强调,读得懂的诗,不等于肤浅,正如很多诗读不懂,也不一定等于深刻。关键看作者写出了一些什么,读者从中发现了一些什么、体会了一些什么。这是所有成功诗歌的标志之一。如果作者一味卖弄技巧,充其量只是匠人,如果作者一心追求晦涩,很大程度上,只不过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浅薄。霍尔这首仅二十行的短诗没有技巧的卖弄,甚至,它就是一首通过白描取得成功的诗歌。
敢于白描,是作者知道自己面对了什么,感受了什么,最后写出了什么。作为弗罗斯特衣钵的继承者,霍尔的大量诗歌都直接与大自然进行对话。只是,工业时代的大自然与农业时代的大自然有所区别。不是说大自然的景物出现了变化,而是人的感受出现了变化。一个明明成长于工业背景下的现代人,在再次面对大自然时,会发现大自然不再像从前那样与人合而为一,它更像一个神秘的召唤,当愿意倾听的人再次靠近,就必然使人的感受出现新奇和藏于血液中的奇妙回应。
霍尔的回应方式极其从容。就表现方式来说,全诗从“麝牛的长头/已嗅到/我的船来了”为起笔,不能不令人感到惊异,它说明霍尔将起笔搁置在自己“长河”旅行的中途。他不从自己登船解缆入手,而选择中途一个场景为入口,达到既不动声色,又令读者猝不及防的阅读冲撞,堪称无技巧的技巧,它也是一个成熟诗人所掌握的成熟技艺。读者很容易跟随作者因裁剪而突然打开的表现力,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
我们紧接着看到的,是霍尔充分利用这一入口,让读者看到他“变成了翅膀”的“桨”。他说得明白,在麝牛出现之前,他的“桨”是“专心致志”的,是“沉重”的,变化的出现是因为大自然的生命使他内心出现了变化,所以连“桨”也出现了变化。霍尔写作的高明之处,是他运笔到此,一字不写自身,而是集中笔墨和精力,经济而又一丝不苟地描绘个人所见——“深处的林子很密,/在两边/树木发黑。”
对一个在长河上的旅人来说,此时的所见也必然是时时所见,但只有和大自然的生命相遇时,才引起他的强烈感受,甚至,霍尔到此时才回想起“我划过/黑色睡眠中的城镇/来到这儿。我从/北部的草地与/寒冷的山的旁边划过。”这些不动声色的倒叙,既使全诗出乎意料地走向丰富,也为“长河”提供一幅完整的画面。当我们认真咀嚼,会发现这是霍尔对表现手法的自如运用,同时又可以说,霍尔到达自如的前提是大自然在这一瞬间给了他突如其来的全部感受。
霍尔极为清楚,引起他感受的来源是全诗起笔的瞬间,所以,他从完整的画面又一笔回到诗歌的起点。从手法上看,它使全诗形成一个无破绽的紧密圆圈,从效果上看,他依托成为铺垫的整体,将瞬间转化成充满弹性的空间。当他强调自己与麝牛的相遇地点是“在艰难的灌木丛”时,随后的句子就自然流淌而出,“船刚停下/麝牛就动了起来。此刻/树木是黑色的,/带着许多古老的乐趣。”
就最后充满余韵的末句来看,这首诗堪称达到完美。我们看不到多余的一行,看不到多余的一字,看不到多余的意象。霍尔的惜墨如金和结构能力不能不令人赞叹。我们的确会发现,霍尔在长河上经过漫长旅行,唯独在遇见麝牛时才遇见自己这首诗歌,其实是作为大自然生命的代表让他发现了大自然的鲜活。甚至,他使用了“船”的“停下”来对应“动了起来”的“麝牛”。这是令读者印象深刻的对比。他停下来,是感受到大自然黑色的树木在生命的缓慢中“带着许多古老的乐趣”。
说这一行充满余韵,就是说这首诗在语言上结束了,在感受上仍继续延伸。完美的诗歌就如完美的音乐,必然产生“余音绕梁”的效果。如果霍尔的诗歌仅止于此,我们会说这是一首漂亮的诗歌,但这首诗不仅仅是漂亮,当霍尔说他眼前的“乐趣”是“古老的”时,我们能够体会,对一个生活在工业文明中的现代诗人来说,投身大自然,其实是投身一种古老和返回。人也只有在到达返回之后,才能体会一种古老。这首诗中的“古老”决非僵化,相反,它充满对现代人的一种吸引。我们稍作咀嚼,会发现霍尔有能力面对这“许多古老的乐趣”,是因为他离开了现代的速度,进入到大自然的缓慢之中。如果我们愿意在诗中迸发的魅力中停留,我们就更能体会,缓慢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是何其珍贵。
2020年4月11日夜
诗人简介
唐纳德·霍尔(Donald Hall,1928.9.20—2018.6.23),美国当代受超现实主义影响的诗人。1928年生于美国康州纽海文,1951年毕业于哈佛大学,1972年与女诗人简·肯庸(Jane Kenyon, 1947-1995)结婚。曾长期在哈佛、斯坦福、密歇根等多所大学任教,1975年辞去教授职务,专心从事诗歌创作和诗歌评论;著有诗集15本,另著有戏剧、儿童文学等作品若干,1964年发表的代表作《卷丹花的屋顶》形成了他凝练、抒情、隽永、易懂的风格;曾获古根海姆奖,2006-2007年就任美国第十四届桂冠诗人。
作者简介
远人,1970年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有诗歌、小说、评论、散文等近千件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中国作家》《诗刊》《大家》《花城》《随笔》《芙蓉》《天涯》《山花》《钟山》《书屋》等海内外百余家报刊及数十种年度最佳选本。出版有长篇小说《伤害》《秘道》《预感》,历史小说《卫青》《霍去病》,散文集《真实与戏拟》《新疆纪行》《寻找光明记忆》,评论随笔集《河床上的大地》《曾与先生相遇》,艺术随笔集《怎样读一幅画》(再版时更名为《怎样读一幅西方画》)《有画要说》《画廊札记》,人物研究《凡·高和燃烧的向日葵》,诗集《你交给我一个远方》《我走过一条隐秘的小径》《还原为石头的月亮》等。多次获奖,现居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