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敬之读史
敬之读史(四十)|上书房服务皇子教育,大臣建议多补肾

1

  坊间谈及名臣张廷玉,皆称他是上书房大臣,位高权重。

  《雍正王朝》对此渲染得最多。张廷玉与佟国维、马齐同为上书房大臣,为康熙帝所倚信的重臣。康熙临终前,为了力挺皇四子胤禛成功即位,不惜与张廷玉演了一出请君入瓮的好戏,迫使步军统领隆科多誓死效忠嗣皇帝。

  剧中的上书房大臣,即为内阁宰辅之意。其夸张地把张廷玉安排在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前,就已是康熙的中堂大人,实与历史大相径庭。

  其实,康熙公举新太子时,张廷玉不过是享受四品职官待遇的南书房专职秘书,还远远不能与致仕领侍卫内大臣佟国维、武英殿大学士马齐并驾齐驱。

  但是,张廷玉在上书房任过职,职位称上书房总师傅,而非上书房大臣。

  因为,上书房并非正式的官僚机构,没有规范的职官建置,是为了配合皇家皇子教育而设,创设者为雍正而非康熙。

  昭梿《啸亭续录》卷一《上书房》记载:“雍正中,初建上书房,命鄂文端、张文和二公充总师傅。”张文和,就是张廷玉,而鄂文端为鄂尔泰。

  鄂尔泰于雍正十年正月,进京陛见,被雍正留在中央,出任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办理军机事务。


雍正画像

  虽然此前张廷玉已为保和殿大学士兼署吏部尚书,加少保,但鄂尔泰出身满洲,又在云贵广西试验改土归流有功,进京便被授爵一等伯,世袭罔替,后来居上,在班次上站到了张廷玉的前面。

  从鄂尔泰任职中枢时间,以及昭梿所述鄂、张“二公入,诸皇子皆北面揖,二公立受之,实从古帝王乞言之制也”的情形来看,上书房应该设置于雍正十年左右。

  总师傅二人,从词臣中精选出的学问渊博的师傅数人,但接受教育的皇子,该只有皇四子弘历、皇五子弘昼二人。他们的绝大多数兄弟早逝,最小的兄弟才刚出生,都无缘接受其父亲雍正帝精心准备的顶级的皇家教育。

  此时的弘历、弘昼兄弟,皆已二十多岁,成家生子了。而且弘昼乐于给自己办丧事,吃供果,自然对系统的文化教育不感兴趣,或者干脆敬而远之不出场。

  从弘历在此前后,其嫡长子出生被雍正取名永琏、雍正高规矩地为其结集印行潜邸诗集,以及进爵为和硕宝亲王等事件来看,雍正的暗定储君已经浮出水面。

  雍正强化上书房教育,其实就是选择重臣对弘历进行全面而严格的储君教育,并为辅佐后继之君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部署。先后为弘历《乐善堂全集》作序的大臣,主要是后来成为雍正为之指定的四大辅佐顾命大臣: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和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


2

  雍正设上书房,就是要对弘历进行系统性的帝王教育。

  但是,弘历即位成为乾隆帝后,对上书房的教育宗旨、入学学龄、上课时间和学习内容,进行了有效的改革与严格的规定:

  一、本朝鉴往代嫡庶争夺之祸,永不建储。乾隆并不是不建储,而是实施秘密建储制度化,以不昭告天下的形式,对诸皇子进行规范的满汉文化教育。这貌似向皇子们传递出一个信息,他将来择取储君,唯贤是举,而非唯嫡是亲。然而,乾隆还是首选嫡子,曾拟定和待定的两任储君,都是原配孝贤皇后所生。另外,乾隆诸子中多为阴险家(如永瑆)、纨绔子(如永璘),明显不及皇祖康熙诸子。

  二、凡满六岁的皇子,即入上书房读书。六岁入学,也成了今日学龄的基本年限。

  三、卯入申出,即早上五点入学,下午三点放出,每天接受教育十个小时。即便是中午吃饭,也由侍卫送来。这为定制,没有寒暑假,与过去的皇子出阁读书“片刻即出”,明显是霄壤之别。

  四、皇子们学习的内容为《五经》《史记》《汉书》和策问、诗赋,但禁止学习时髦技艺之学。教学内容是规范的,为皇子们将来执政和辅政做准备,学的是传统文化经典,但不许流行娱乐进课堂。

  皇帝对上书房教育高度重视。随着皇帝在京城办公地点的改变,上书房的场所也会随之改变:在紫禁城里设在乾清宫左侧,在圆明园设在勤政殿东边。这是为了方便皇帝的日常监督和不时巡查。

  乾隆还给乾清宫、圆明园两处分别御书了“前垂天贶”“中天景运”“后天不老”和“先天不违”“中天立极”“后天不老”的匾额,两处皆以“三天”寄语,以示自己对皇子皇孙的殷切期望。

  曾为上书房总师傅的张廷玉,到了乾隆初年,仍兼其事,同时为乾隆的经筵讲官。

  质言之,上书房总师傅,就是管理上书房事务的大臣,但不叫上书房大臣,实质上就是皇子学校的校长,一般由内阁大学士兼领,但在兼职上并没有真正的实权。


3

  乾隆朝的上书房还曾发过一个有趣的故事。

  一位姓曹的内阁学士,曾入值上书房,他性格有点儿迂腐,心疼出身天潢贵胄的皇子们经不起在上书房长时间、高强度的学习。

  于是,他向乾隆帝打报告:皇子们整日学习历史文化,练习骑射,劳心劳力,请求批准他们吃六味地黄丸,以补肾水之源。

  这位曹学士应该注意养生,常吃六味地黄丸,故而善意地向乾隆建议,要为皇子们补肾!

  不承想,乾隆朱批:胡说八道!

  查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乾隆朝仅出现一位曹姓内阁学士,即曹秀先,在乾隆三十二年做过短暂的内阁学士,不久迁工部右侍郎,又历任户部、吏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他升任礼部尚书,三年后受命在上书房行走,不久命在上书房总师傅上行走,还出任过一届会试正考官。

  乾隆很赏识他,曾赐他在紫禁城内骑马的殊荣。

  然而,深得乾隆看重的曹秀先却麻烦不断,不是推荐官员有问题,就是安排祭祀出差错,差点儿被革职严惩。

  曹秀先几番出了事故,却始终不吸取教训,乾隆四十七年,他没能布置好郊庙的常雩天镫和更衣幄次,还在纂辑《明臣奏议》上混乱了体例,两次遭到了弹劾,下部严惩。

  乾隆还是下诏宽免,但不久通知:“曹秀先不胜总师傅之任,著回原衙门办事。”(《清史列传•曹秀先传》)

  曹秀先在上书房任上出了不少问题,被为人尖刻的成亲王永瑆当做笑话四处播散。然而,乾隆在他死后,充分肯定他学问渊博、谨慎勤劳,谥其“文恪”,盖棺论定,不比首任上书房总师傅的张廷玉逊色。  


  本文选自《清史不忍细读》,向敬之著,华文出版社2019年10月版。

  

  作者简介:向敬之,独立书评人、明清史学者。曾任出版社、报社文史编辑十多年,书评、随笔散见《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南方都市报》《新民周刊》《上海证券报》等。出版有《细说康熙:王朝纷争六十年》《明史不忍细看》《清史不忍细读》《现场与背后》和三卷本《敬之书话》等。《大清定局》《明清破局》《康熙奇局》《雍正迷局》《极简大明史》《极简大清史》等即将出版。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