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敬之读史
敬之读史(三十八)|鄂尔泰和张廷玉不记教训的在劫难逃

1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离奇去世,临终前给嗣皇帝乾隆作了最高人事部署:“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辅政。”(《清世宗实录》卷一百五十九)

  大行皇帝为继承者指定顾命辅政大臣,即对他不放心。

  这样的辅政班底,在清朝史无前例,但又是借鉴组成。

  崇德八年八月,太宗皇太极猝死,没有指定继承者。满洲最高统治层经过一番权力较量后,拥立六岁的福临登基,推选出睿亲王多尔衮为摄政王、郑亲王为辅政王。

  十八年后,即顺治十八年正月,世祖病逝,皇三子玄烨入承大统,是为康熙帝,但因玄烨只有八岁,又任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辅政。

  不论和硕王摄政,还是内大臣辅政,就是代行皇权。

  皇帝如同傀儡。

  顺治帝和康熙帝为了亲政,也是拼尽了气力,好在威福自专的多尔衮早逝、鳌拜被擒,少年天子才熬到真正君临天下的一天。

  他们之所以被安排亲王大臣摄政辅政,主要是年龄尚小,没有一点儿理政经历和经验。

  乾隆不然。他即位时年已二十五岁,是六个孩子的父亲了,且其在雍正年间已经开始参决政务和外出办差。

  可以说,乾隆坐上龙椅时,已是一名成熟的政治家。

  但雍正却对他似乎很不放心,给他安排了两大亲王和两大阁老的辅政团队。

  允禄和允礼尚好,他们是皇叔。而鄂尔泰和张廷玉,虽是乾隆在上书房的总师傅,但终究非皇族。

  雍正该猜到了乾隆会有想法,还采取遗诏的形式,给两位大学士辅政,增加一道护身符:“大学士张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其纂修圣祖仁皇帝实录,宣力独多。每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民,其功甚巨。大学士鄂尔泰,志秉忠贞,才优经济,安民察吏,绥靖边疆,洵为不世出之名臣。此二人者,朕可保其始终不渝。将来二臣,著配享太庙,以昭恩礼。”(《清世宗实录》卷一百五十九,雍正十三年八月己丑)

  重臣配享太庙,即为顶级恩宠。张廷玉作为清朝汉臣第一人,雍正还特地放在满臣鄂尔泰之前,重点强调。

  这为乾隆帝对前朝重臣尤其汉臣的崇隆使用,设计了紧箍咒。


乾隆画像

  乾隆只能继续重用鄂尔泰和张廷玉,让他们身兼多个要职,晋升爵位,以示恩宠。

  但是,乾隆很快借处理内大臣海望之事,强调:“凡办理天下之事,惟有物来顺应,不可预存是非可否之见于胸中。不但海望所言,即庄亲王、果亲王,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朕所深加任用者,亦不可以其言,尽以为是。”(《清高宗实录》卷三,雍正十三年九月癸丑)

  乾隆强调,即便是自己的谕旨出了错误,也希望大臣们据实直陈、不能应声呼和,要做到“君臣之间,开诚布公”。

  皇帝自称有错误,更遑论顾命大臣。这在无形中树立皇帝的绝对权威,而为先帝指定的顾命大臣的朝政把关权预设了可以质疑推翻的余地。

  好在鄂尔泰们聪明,请辞顾命辅政大臣之名,改作总理事务王大臣之号。这有先例,雍正即位之初,就任命了四大总理事务王大臣。

  他们是皇命的执行者,但不是皇帝的监护人。


2

  乾隆对允禄、允礼,赏赐双份亲王禄,并指示在非正式场合免除叩拜之礼。乾隆解释:“庄亲王、果亲王,召见便殿、赐坐之时,俱行拜礼,朕心深为不安。王等皆圣祖仁皇帝之子,大行皇帝之弟,于朕为叔,行辈甚尊,岂可常行拜礼于朕前乎。君臣上下,分义固所当遵,然便殿燕见之时,非朝会大典可比。礼以义起,古人所贵,朕心所未安之处,即礼之所当随宜斟酌者。嗣后如升殿朝贺、典礼攸关之处,诸王等仍遵定例行礼外。”(《清高宗实录》卷三,雍正十三年九月丙辰)皇帝的亲叔就是不一般。乾隆要彰显自己的仁孝:“若便殿燕见时,朕亲叔辈,均不必叩拜,以昭朕敬长亲亲之意。”

  乾隆三年,允礼英年早逝,乾隆万分悲痛,亲临其丧,还因其无子,将自己的六弟弘曕过继,延续香火。这也为现代影视剧《甄嬛传》创造一出允礼和雍正之间情敌大戏准备了说不清的素材。第二年,允禄被查,涉弘晳案,乾隆停其双俸,罢都统,仍保留了他的庄亲王爵位。

  这几年,鄂尔泰和张廷玉深得重用,但乾隆对他们的打压也是双管齐下。

  鄂尔泰原为云贵广西的总督,是推行雍正新政改土归流的实干先锋,于雍正十年正月进京,便被留下,后来居上,站到了保和殿大学士兼领班军机大臣张廷玉的前面。

  张廷玉不甘心,于是与鄂尔泰相互讥讽,他们虽然都在雍正身边值守,三人相处,张、鄂二人经常终日不交一语。

  二人的矛盾尖锐,但又有特色,不像康熙朝的索额图、明珠并相时倾轧掣肘,也不像雍正初期隆科多、年羹尧恃功骄纵而侵害皇权。

  他们视若政敌,却都是坚定的保皇派。

  他们大权在握,却上不了大清权臣榜。

  缘于此,雍正才放心地让他们做顾命大臣,辅佐新君,又相互制衡。


3

  昭梿在《啸亭杂录》卷一中讲道:乾隆即位初年,“鄂、张二相国秉政,嗜好不齐,门下士互相推奉,渐至分朋引类,阴为角斗”。

  各有各的学生,各有各的门徒,各有各的拥虿,各有各的粉丝。

  鄂、张的缠斗不休,也曾让雍正写遗诏时,深为顾虑,真诚地寄望他们:“念朕朝乾夕惕之苦衷,仰答皇考圣祖仁皇帝利益社稷苍生之诚念,各秉忠良,屏除恩怨,一心一德,仍如朕在位之时,共相辅弼,俾皇太子弘历成一代之令主,则朕付托得人,追随列祖皇考在天之灵,亦可不愧不怍矣!”(《清世宗实录》卷一百五十九,雍正十三年八月己丑)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虽是期待,宛若哀求。

  雍正虽然是对顾命四大臣寄予厚望,但主要是对鄂尔泰、张廷玉的殷殷请求。

  然而,二人缠斗依旧,愈演愈烈,乾隆多次援引雍正《御制朋党论》训诫,但收效甚微。

  鄂尔泰的得意门生胡中藻为乾隆元年进士,任职内阁学士,“性多狂悖,以张党为寇仇,语多讥刺”(昭梿《啸亭杂录•不喜朋党》)。

  政见不合,政敌之争,发展到仇寇之斗。

  这样的较量,显然是鄂尔泰枉顾雍正遗言,对门人不约束所致。

  党争不弭,遗祸无穷。

  鄂尔泰死于乾隆十年,乾隆兑现了雍正遗言:配享太庙,同时特别加恩:入祀贤良祠。然而,十一年后,乾隆下旨,将鄂尔泰的牌位撤出贤良祠。

  理由很简单,也很独特,胡中藻诗云“一把心肠论浊清”,污损了天朝。

  浊者自清,但清帝惧浊。鄂尔泰没有教好学生,一字不慎,祸及一门。

  而张廷玉倚老卖老,固执偏激,也差点儿被乾隆褫夺了配享太庙的殊荣。

  乾隆说:张廷玉不过一个文案高手!

  雍正说:张廷玉遵旨缮谕,是亮点!


  本文选自《清史不忍细读》,向敬之著,华文出版社2019年10月版。

  

  作者简介:向敬之,独立书评人、明清史学者。曾任出版社、报社文史编辑十多年,书评、随笔散见《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南方都市报》《新民周刊》《上海证券报》等。出版有《细说康熙:王朝纷争六十年》《明史不忍细看》《清史不忍细读》《现场与背后》和三卷本《敬之书话》等。《大清定局》《明清破局》《康熙奇局》《雍正迷局》《极简大明史》《极简大清史》等即将出版。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