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敬之读史
敬之读史(六十一)|赵烈文为何不劝曾国藩称帝?

1

  在《能静居日记》同治六年六月二十日中,有这么一段话:

  “初鼓后,涤师来畅谭,言得京中来人所说,云都门气象甚恶,明火执仗之案时出,而市肆乞丐成群,甚至妇女亦裸身无裤。民穷财尽,恐有异变,奈何?余云:‘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驯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风气未开,若非抽心一烂,则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度之,异日之祸,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

  先看此具体时间,即公元1867年7月21日晚,距清朝1911年2月12日覆灭,不到四十四年。

  惊天之语,出自赵烈文之口,是他跟座主、时任两江总督曾国藩说的。

  曾国藩不愧是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首,还是不希望清朝灭亡,还在问:“当南迁乎?”

  赵烈文直接说:直接完蛋,东晋、南宋就是榜样!

  曾中堂是深信不疑赵秘书的。他只能说“日夜望死”,还是不想看到清朝灭亡。

  曾国藩没有看到清亡,赵烈文也没有看到。但是,历史应验了赵氏天才般的语言。


2

  赵烈文是曾国藩半路上收的幕僚。

  咸丰五年底,曾国藩坐困南昌,走了不少幕僚,周腾虎极力向曾推荐居家的小舅子赵烈文。

  曾国藩下聘金百两,修书一封请赵。赵烈文欣然上路,十二月到南康大营。

  曾国藩初见赵烈文,觉得书生意气,需要多磨练。第二年正月,曾大帅命赵烈文参观驻扎樟树镇的湘军水陆各营。

  哪知,赵烈文看后,来了一句:“陆军营制甚懈,军气已老,恐不足恃。”


  赵烈文像

  曾国藩闻言很不高兴,认为赵说大话。赵是高干子弟,父亲做过湖北按察使,但他连考个乡试都是三次不中。曾国藩高薪聘请赵烈文,也完全是看在周腾虎的面子上。

  周通晓古今史事,工诗文,受曾国藩赏识,荐腾虎与左宗棠进京面圣,临行丧母而失去良机,上书《两淮盐说》被采用,御史宗稷之有“海内贤才,以腾虎与左宗棠齐称”之赞语。

  赵烈文是何等的聪明,感到曾国藩并非虚心纳谏,遂以母亲有病为理由,向曾辞行。

  曾国藩虚情假意了一番,自然放行。正当赵烈文将行之际,曾国藩收到周凤山部湘军在樟树吃了败仗的消息。

  曾国藩要赵烈文说出如何看出周军不可恃。这时,赵变聪明了,只以不幸言中搪塞过去。

  曾氏还是识才,知道赵烈文不比周腾虎差,于是盛情挽留,虚怀请教。

  时间一长,赵在曾的大营里越来越受器重,倚为心腹,让他参赞军务。最后到与曾无话不谈,有时一日几次。

  赵烈文既敢私下里同曾国藩谈论清朝必亡,说皇帝、慈禧太后、恭亲王等人坏话,并将这些谈话内容无所顾忌地写进日记,足见他和曾国藩的关系之亲近程度,同时也可以从曾国藩对赵氏放言的默认中看到曾国藩对朝廷还是有些不满意。


3

  虽然慈禧给了汉臣曾国藩至高无上的官爵,但曾国藩也明白那是利用,利用他杀戮太平军和捻军时也对自己进行了武力设防。

  荆州将军、湖广总督官文镇守武昌,拥重兵据长江上游,不谙政事,被曾国藩批评“才具平庸”,但朝廷对他不断加官进爵,加文渊阁大学士、太子太保。就连能干的湖北巡抚胡林翼,也不得不认其小妾做干妹妹。

  江宁将军富明阿坐镇扬州,据长江下游。这个富明阿,本姓袁,是明末名将袁崇焕的六世孙,编入汉军正白旗。他是清廷的死忠分子,赴江宁前掌神机营,回京后仍受命负责神机营。

  博多勒噶台亲王僧格林沁是清廷倚重的大将,所率大清精锐屯兵皖、鄂之交,节制调遣直、鲁、豫、鄂、皖五省兵马,虎视金陵。

  同时,曾国藩对掌管淮军集团的门生李鸿章虚与委蛇,也是清醒的。李鸿章要以曾国藩当大旗时就口称恩师如何如何,但曾国藩要想调度淮军,必须有李大帅在场。

  因为慈禧对李鸿章也下足了本钱。虽然官职只是个巡抚之类,但极受重用。曾国藩死后,李鸿章急剧升温,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后来李鸿章也投桃报李,凡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签订,只要慈禧授命,李中堂当仁不让。

  曾国藩洞察入微,即便攻陷安庆之后,人才最多,兵力最强,势力范围最广,足以控制长江中上游,与清朝、太平天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成为最后胜算最大的一方,但他没有轻举妄动。

  赵烈文清楚,曾国藩虽然握有重兵,但能够直接指挥的军队只有十二万人左右,而真正的嫡系只有曾国荃的五万人。

  曾国荃的五万湘军,攻占金陵后,也是腐败丛生、骄纵难驯。更何况,曾国藩也会考虑,一旦称帝,在他身后不但有滚滚骂名,而且自己的子嗣也未必是强悍的九弟曾国荃的对手。

  清史大家萧一山在《清代通史》中,曾专门写道“曾国藩不做皇帝”,引用不少笔记小说材料,说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郭嵩焘、李元度以及热衷帝王术的王闿运等,都试探过曾国藩对“鼎之轻重,似可问焉”“王侯无种,帝王有真”及“东南半壁无主,老师岂有意乎”的反应。

  曾国藩装聋做哑,而查其大秘赵烈文的《能静居日记》,却始终不见赵氏劝进和曾氏有意的文字。


4

  当然,赵烈文也摸透了曾国藩战天京狂喜之后的鸡肋心理。

  在曾国藩攻破天京,成为这场持久战争的最大胜利者后,王闿运出场了,向座主兜售帝王术,希望他改回汉人的天下。

  曾国藩犹豫过,但还是拒绝了。

  他不是不想当皇帝,只是有三大隐情制止了他:

  一、他所接受的儒家思想影响至深,他怕为了一时的痛快,招来后世的非议。至于因此老百姓再为权力之争付出血腥的代价,那也是他的忠奸论所考虑的。

  他是一个做事严谨的人,赢得了洪杨一役,但儒家忠君礼教观念深层次地制约着他只能做一个学者型大臣。即便他信任的赵烈文预言清朝覆灭将不出五十年,曾国藩也还是带着黄粱美梦而不敢越雷池一步。

  二、他怕手下的这帮兄弟再造他的反,当然他也会想到他文弱的儿子们难保将来不被他强势的九弟曾国荃杀掉取而代之。

  曾国荃小曾国藩十三岁,跟着哥哥曾国藩一路杀过来,是湘军陆师最重要的将领,因善于挖壕围城而有“曾铁桶”之称。他因绞杀太平军有功,被咸丰帝封为“伟勇巴图鲁”和一品顶戴,而此时的曾国藩还是以二品兵部侍郎衔领导湘军。同治三年七月,湘军破太平天国的天京(南京),对无辜平民展开屠杀与抢掠,平民死伤无数,南京人称曾国藩、曾国荃兄弟,哥哥为“曾剃头”,弟弟是 “曾屠户”。这一点,曾国藩也是不无顾忌的。

  曾国藩是名义上的湘军共主。然而,不论其有多大的铸造完美人生的决心和魅力,内部也不时地出现矛盾、哗变和分裂,形成诸多派系。刚烈的王錱不仅拒绝曾氏欲收作弟子的美意,又遭排斥带老湘营脱离单独作战,英年早逝后,余部又被左宗棠编练为新楚军。刘长佑统率的江忠源旧部,不断增益,辗转作战,基本上不受曾氏节制。胡林翼打造的鄂军,脱胎于黔军,虽借鉴过罗泽南的湘军营制,但主要活动在湖北,也相对独立在曾氏军权体系之外。

  李鸿章以曾国藩弟子自许,但在自立门户后,对恩师并非绝对恭顺。左宗棠虽也劝过曾国藩自立,但他与曾国藩行事格格不入,常有微词。睿智的左宗棠,“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在政治上是强硬人物,且主张外交和军事同时进行,先之以议论,决之以战阵。

  曾国藩顾虑与清廷一战没有胜券在握,清廷对他一直在设防,也担心这个受咸丰贬黜、险些被砍头的汉人拥兵自重。

  咸丰四年,曾国藩在铜官渚水战中被太平军击败,七月二十五日,重整水陆各军后,出师攻陷岳州。十月十四日取武昌。咸丰帝大喜过望,令曾国藩署理湖北巡抚。然而,曾经在咸丰那次要治曾罪中为他苦苦求情的大学士祁嶲藻进言,称“曾国藩以侍郎在籍,犹匹夫耳,匹夫居闾里,一呼,蹶起从之者万余人,恐非国家福也。”咸丰帝收回成命,仅赏曾国藩兵部侍郎头衔。其实,这顶帽子早在道光二十九年曾国藩就戴过。


  本文选自《清史不忍细读》,向敬之著,华文出版社2019年10月版。

  

  作者简介:向敬之,独立书评人、明清史学者。曾任出版社、报社文史编辑十多年,书评、随笔散见《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南方都市报》《新民周刊》《上海证券报》等。出版有《细说康熙:王朝纷争六十年》《明史不忍细看》《清史不忍细读》《现场与背后》和三卷本《敬之书话》等。《大清定局》《明清破局》《康熙奇局》《雍正迷局》《极简大明史》《极简大清史》等即将出版。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