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二十四节气 >> 2023节气生花
二十四节气生花|清明·桐花

编者按:“二十四节气”是先民认知一岁时令、气候、物候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的知识体系,不仅包含民俗系统、指导农耕的时节体系,也反映自然节律变化,其中便包括应花期而时的“花信风”。2023年,潇湘诗会将于每个节气与您一同分享节气花事,静赏时光生花。


人间四月天,甘雨霖霖,东风习习。“清明”正因此间“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

“粲粲桐花昨夜风,吹香还到鹿园中。”清明里,桐花悄悄开了,垂挂枝头热烈而沉静,如一串串轻盈的风铃,轻摇慢晃中醉了时光。

“桐花万里路,连朝语不息。”桐是我国古老树木,在《诗经》《尚书》《庄子》等典籍中均有其载,桐花也极早便成为物候见诸文献,在最早的历书《夏小正》中便有:“三月……拂桐芭。(葩)”

不过,古代典籍中的桐树多为宽泛概念,包含了青桐与泡桐,而清明里开的桐花则多指泡桐,紫白花色,恬淡素雅,欲语还休,开也烂漫,落也缤纷。

唐代,《周书》一言“清明之日桐始华”奠定了桐花作为“清明之花”的地位,后宋朝吕原明《岁时杂记》中总结二十四番花信风,也将桐花作为清明花信一候。

清明正值春盛,虽春意阑珊,却也是春逝的起始。桐花亦如此,深春初绽,春去凋零,作为春夏初转的重要物候,正应了清明时序;加之清明有慎终追远、踏青游春悲欣相交的文化内涵相符,开在春景高点的桐花,便承载了此两种悖反意趣,成了清明的象征。

现今,清明特指清明节日与清明节气。但古时,清明的含义更为广泛,为寒食节、上巳节、清明节的合流,桐花作为“三节”重要物候,与节日习俗结合被赋予了丰富的“社会属性”。

在寒食“改火”习俗中,桐花象征着不息生机。改火一俗源自原始社会的火崇拜,寒食禁火,清明改用新火,有顺应天时、复始新生之意,唐宋时期改火成为国家仪典后,为封建帝王所用强化君权,此间桐花在诗中便附上了政治元素,成了臣子感戴帝王、祝愿国运昌盛的意象。欧阳修就曾在《清明赐新火》中写道:“桐华应候催佳节,榆火推恩忝列臣。”

上巳节里,文人曲水流觞,仕女寻芳斗草,桐花作为春野佳景,又成了美景和佳人的化身。“人乐一时看开禊,饮随节日发桐花。”在韩琦的《上巳西溪,同日清明》中,桐花是修禊畅饮时杯中的醉人春情;“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正艳杏浇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在柳永的《木兰花慢》中桐花与杏、桃是携景入目的游春少女,天真烂漫。

在以祭祀为主题的清明节里,桐花则见之伤情。权德舆笔下,桐花是他乡异客对亲人故土的思念,“自叹清明在远乡,桐花覆水葛溪长。”包裹着无处倾诉的凄迷、苦楚;李煜笔下,桐花是对故去爱人的思恋,“又见桐花发旧枝,一楼烟雨暮凄凄。”理不清相思愁绪,言不尽孤寂悲凉。

从政治到宴乐再到思故,桐花不再只是白花一树,它成了人们内心期许的写照,并在悠悠历史中不断扩展着涉指,最终从不同层次的文化内涵中氤氲而出,历久弥香。




“春归便肯平平过,须做桐花一信寒。”桐花不与百花争,耐得早春繁华,深藏浅出,因此其花语为永远的守候。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清明里,去看那漫山的桐花吧。藏起伤心的梦,还一片内心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