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潇湘诗会《远人读诗》(五十七)| 找到属于自己的真理

作者:Jonathan Borba


  超越真理

  作者丨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译文丨周 瓒

  超越真理,

  坚韧:对那些

  矮树和苔藓,

  牢牢地钩住垂直的岩石

  相信太阳的谎言因而

  驳倒/地心重力

  

  至于这棵仙人掌,把自己

  积聚在一起

  对抗沙土,是的很艰辛

  仅用外壳和尖钉子,但要尽

  它最大的努力


必然面对的真相

文丨远 人

  2013年10月10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该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加拿大短篇小说家艾丽丝·门罗。门罗的小说自有其价值,我却始终记得我当时的感受,瑞典文学院为什么会舍弃同为加拿大的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1939—)为授奖对象?与门罗相比,阿特伍德的创作面更广,创作实力也更为突出,在世界文坛的地位举足轻重,不仅在长篇小说上成就斐然,在散文和评论上也独树一帜,还不可思议地在诗歌领域赢得全球性的声誉。

  当我们在今天历数二十世纪的伟大女诗人,也许只有阿赫玛托娃、茨维塔耶娃等屈指可数的几人在深度上令阿特伍德步履难追,但即便如此,也并不等于阿特伍德的诗歌会逊色多少。独属俄罗斯的苦难历程始终在迫使阿赫玛托娃们沉入命运,捕捞起人类的痛苦诗篇。阿特伍德的生活没有俄罗斯诗人的苦难萦绕,但没有苦难,决不能说阿特伍德会因此缺失诗歌本身要求的真理性揭示。苦难的确能使思想者走向伟大,需要强调的是,对真理的追求也同样能使一个诗人出类拔萃。阿特伍德当属后者。

  像所有涉足多种文体创作的作家一样,在阿特伍德那里,小说也好,散文也好,诗歌也好,都不过是自己对生活展开答案追寻的方式。各种文体在她手上相互映衬,相互补充,它们交织成阿特伍德异常丰富的现实生活和心灵世界。如果说小说是反映现实生活最好文体的话,那么诗歌则是展现心灵的最佳手段。仅仅二十世纪,就有无数小说大家也渴望能对诗歌进行征服,最后功败垂成的却占绝大多数,这里也充分能看出诗歌的奇特和奇妙。在阿特伍德笔下,各种文体全部拆除了障碍。对阿特伍德来说,小说和诗歌的功能几乎平起平坐,其小说有丰富的心灵元素,诗歌也不乏叙事笔法的成熟展现。这是阿特伍德令人惊讶之处,也是令她的同行感到难以置信之处。

  阿特伍德的秘诀何在?当我读到这首短短的《超越真理》时,感觉其中蕴含了她的心灵力量,也蕴含了她的现实力量,我甚至觉得,这首短诗为我们揭开了阿特伍德的写作之谜,也揭开了她的力量来源之谜。其中谜底所指,就是她干脆利落的标题“超越真理”。

  在人类发展史上,尤其二十世纪以来,宣称自己获得“真理”的不计其数,不少群体还认为他们获得了一劳永逸的真理——真理真的能一劳永逸吗?无数事实证明,人类至今难说找到了属于全部人类的真理,但没找到人类的真理,不等于说个人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真理。阿特伍德这首诗的标题比真理更进一步,她要求自己的是超越真理,这就至少说明,在献身写作的漫长一生中,阿特伍德发现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真理。

  全诗第一行是气势逼人的标题重现,“超越真理”。它表明阿特伍德对真理有了坚决的确认。就诗歌而言,首行是否有力,取决于作者是否胸有成竹。阿特伍德接着告诉我们她胸有成竹的理由,“坚韧:对那些/矮树和苔藓,/牢牢地钩住垂直的岩石”。这两行既是她的理由,也是让诗歌立刻取得形象的表达方式。对读者来说,“坚韧”二字极为醒目。它也许就是阿特伍德的真理指认。对人来说,“坚韧”是种品质,人人都知道自己应具备何种品质,但就是很难在现实中付诸实行。有“坚韧”品质的人从来都是少数,多数人很难像“矮树和苔藓”那样,为了生存而“牢牢地钩住垂直的岩石”,但认真咀嚼,我们又会发现,不论我们拥有什么样的生活,其本质无不是“钩住垂直的岩石”,因为生活给人的考验太多,给人提出的难题太多。不是所有人都在游刃有余地面对生活。当生活的难题出现,太多人会不知不觉地选择逃避,因而阿特伍德写下的,未尝不是在提醒我们,在生活的面对和投入中,我们有没有做到“坚韧”,有没有让这一品质生根于我们内心,我们是否会像它们一样,“相信太阳的谎言因而/驳倒/地心重力”?从现实角度来看,生存的艰难不免使太多生命去“相信太阳的谎言”。相信谎言是为了生存下去的一种方式,甚至在“地心重力”的“驳倒”中,让人获得片刻的慰藉。

  只不过,谎言终究是谎言,它允许存在,但毕竟短暂,因为谎言得不到最后“地心重力”的支撑。不推崇谎言的,必然追寻真相。发现真理的前提是发现真相。一个作家走向伟大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弃绝谎言和发现真相的过程。古往今来,最伟大的作家永远是雄辩色彩浓厚的作家,所以,我们在阅读中能听到莎士比亚的雄辩、托尔斯泰的雄辩,听到惠特曼和聂鲁达的雄辩。但他们不同的音质又会让我们发现,雄辩的声音不一定是高调的声音。高调是种姿态,就像阿特伍德这首诗,我们能听见她的雄辩,但听不见她的高调。阿特伍德只冷静地将真相告诉我们,这就是她从首段的“矮树和苔藓”转向第二段“仙人掌”的缘由。“至于这棵仙人掌,把自己/积聚在一起/对抗沙土”。

  大自然的世界就是人的世界。大自然的生命如何求得生存,也就是人如何求得生存。阿特伍德的声音糅合了冷静和坚定,“把自己/积聚在一起/对抗沙土”是仙人掌的命运,也理所当然是人的命运。没有人能单枪匹马地完成自己,即便死后哀荣,也是有太多的后人站出来承认,所以生命的完成过程不仅要“积聚”,还得时时进行“对抗”。这就是人和大自然所有生命生存的真相。阿特伍德告诉我们过程,“是的很艰辛”,我们不可能不为这样看似简单的句子动容,没有哪种生存不艰辛。但若只止于“艰辛”的承认,阿特伍德也就不可能成为阿特伍德,她接下去的指认仍然冷静,却令人感到惊心动魄,“仅用外壳和尖钉子,但要尽/它最大的努力”。

  一株简简单单的植物,它的武器只有“外壳和尖钉子”,面对“艰辛”的真相时,它没有选择“相信太阳的谎言”,而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这是必然的面对,也是一种答案的面对。所谓真理和真相,都是首先有了一种答案。阿特伍德在这首诗里告诉我们的,也就是属于她的答案,这是阿特伍德渴望“超越真理”的前提,当她将这一前提告诉读者,我们不能忽视它,更不能不跟随它,跨出前往真相和真理的有力一步。

2020年6月23日凌晨


诗人简介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1939年11月18日出生于渥太华,加拿大女小说家、诗人、文学评论家。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国际女权运动在文学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诗歌重要作品有《圆圈游戏》(1966)、《那个国度里的动物》(1968)、《诗选》(1976)等。1985年,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发表幻想小说《使女的故事》令她一举成名,获提名普罗米修斯奖和星云奖,以及英国文坛最高荣誉布克奖,成为20世纪最经典的幻想小说之一。她曾四次提名英国布克奖,2000年终于以小说《盲刺客》摘得这一桂冠。2008年她获得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2017年获得卡夫卡文学奖和德国书业和平奖,近年来她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之一。


作者简介

  远人,1970年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有诗歌、小说、评论、散文等近千件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中国作家》《诗刊》《大家》《花城》《随笔》《芙蓉》《天涯》《山花》《钟山》《书屋》等海内外百余家报刊及数十种年度最佳选本。出版有长篇小说《伤害》《秘道》《预感》,历史小说《卫青》《霍去病》,散文集《真实与戏拟》《新疆纪行》《寻找光明记忆》,评论随笔集《河床上的大地》《曾与先生相遇》,艺术随笔集《怎样读一幅画》(再版时更名为《怎样读一幅西方画》)《有画要说》《画廊札记》,人物研究《凡·高和燃烧的向日葵》,诗集《你交给我一个远方》《我走过一条隐秘的小径》《还原为石头的月亮》等。多次获奖,现居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