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栏 >> 敬之读史
敬之读史(六十三)|“中国维新第一导师”翁师傅

1

  翁同龢虽然最后的结局苍凉,落了一个谕旨革职,永不叙用,抑郁而终。但在他五十多年的仕途上,一直节节高升,位居中枢,领袖清流,很是显耀。

  翁同龢的名字未列中兴名臣,但却在朝局中举重若轻,深得最高统治者慈禧的赏识和器重。可以说,翁同龢是慈禧最放心的朝廷大佬,非曾国藩、李鸿章甚至奕䜣、奕劻所能及。

  他是咸丰六年的状元郎,这是靠真才实学考上来的。

  当然,他的出身很好,父亲翁心存是咸丰帝上书房总师傅,担任过工、刑、兵、吏四部“首长”,就职体仁阁大学士,教过咸丰帝和同治帝,以及大名鼎鼎的恭亲王。

  翁同龢进入挑剔的慈禧的法眼凭的是真本事。翁家兄弟三人,老大翁同书、老三翁同爵也有能耐,但只能在巡抚、总督任上止步,不能像老二翁同龢那般扶摇直上,在竞争激烈、派系林立的晚清大变局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一席。

  他先后入值弘德殿、毓庆宫,成为同治、光绪二朝帝师。

  同治和光绪,两宫太后,满朝文武,都是恭恭敬敬、客客气气恭称他“翁师傅!”

  本来同治驾崩后,翁师辞职,慈禧不允,让其教小皇帝光绪。

  同治死得蹊跷,晚清官员李慈铭《桃花圣解盦日记》说他“嘻戏游宴,耽溺男宠,日就裸瘠,旋患痈,项腹各一,皆浓溃,日未昏,殆不知人”,濮兰德、巴克斯《慈德外记》载:“私家著述,皆谓太后纵帝游荡,及至得疾,又不慎重爱护,以至深沈不起……盖帝常履饮于外,至翌晨召见军机时犹未归也,或醉中言语失次,杂以南城猥贱之事”,等等,不论怎样,作为帝师的翁同龢,都有不可推卸的负责,所以新君即位,他的辞职也算是引咎。

  然而同治的生母慈禧,不但没有对翁同龢追责,而是更加委以重任。这从另一面可以看出,同治死于天花而非花柳。至于同治是否去过八大胡同,非此文所要述及。


2

  翁同龢不但续任首席帝师,而且累兼要职。

  慈禧下旨,翁同龢迁户部尚书,充经筵讲官,晋都察院左都御史。不久,又迁刑部尚书,调工部。

  这都是实权实惠的大衙门。翁同龢长期掌管建设、刑法、财政和监察大权,但他始终保持着清正廉洁、忠勤职守,很得慈禧喜欢。


翁同龢像

  早在他任刑部右侍郎时,就平反了著名的杨乃武与小白菜冤假错案,可谓是晚清中国法制体系自我完善的典型。

  光绪六年(1880年),廷臣争俄约久不决,慈禧懿旨派惇亲王、醇亲王及翁同龢、潘祖荫每日在南书房看折件电报,拟片进呈,至改定始止。

  光绪八年十月,翁同龢第一次出任军机大臣,参与处理了云南巡抚杜瑞联军费报销舞弊案、中法越南交涉事宜。

  光绪十年,翁同龢充会试总裁、顺天乡试考官,两蒙赐“寿”,加太子太保,赐双眼花翎、紫缰。他请假回乡修墓,朝廷传旨海上风险,命驰驿回京,恩眷甚隆。

  这些要职和优待,都是慈禧主动给的。皇帝至光绪十五年在名义上亲政之前,慈禧才是握有人事任免、陟罚臧否的实际领导者。即便光绪亲政后,慈禧仍然掌握着最高权力。

  光绪二十年,翁同龢再任军机大臣。在甲午战争中,他坚决主战。清军战败,中日和议期间,翁同龢极力反对割地,又联合俄英德谋阻割地,最终情势无法挽回。


3

  危难之秋,翁同龢临危受命,兼过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以协办大学士任户部尚书。

  为何猜忌擅权的慈禧能长期让这个皇帝身边的亲信负责中枢要津,身兼数职?

  单说一个户部,这是国家的财政核心。翁父翁心存也在此任长期经营,必有不少故吏旧属,他稍微玩些小动作,也是神不知鬼不觉。

  原因只有一条,他是慈禧最放心的重臣!慈禧明白,翁同龢是大公清白之人。

  电视剧《走向共和》将翁同龢表现为李鸿章的主要对手,经常刁难北洋、裁减军费。

  翁同龢对外敌入侵主战,契合清流派的主张。但他不长于军事,而李鸿章对北洋水师多有夸辞。

  清人胡思敬记述:当翁问及北洋舰队接战事,李“怒目相视,半晌无一语”,良久反诘道:“师傅总理度支,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

  翁对曰:“计臣以撙节为尽职,事诚急,何不复请?”

  李愤然答曰:“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

  李鸿章知兵而不知国家财情,翁同龢知国家财力而不济兵需。

  翁同龢治户部,必然要从大局着想管控财政支配,而李鸿章要强化战力而一心扩大军购。

  二人矛盾的症结应该在此,主要为公,夹杂私怨。

  翁同龢还是清醒的,多次对李鸿章施以援手:

  甲午战事起,翁同龢即令户部拨银六百五十万两,支持总理海军衙门购买新式船舰。

  李鸿章亲信旧属盛宣怀创办中国第一家自办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翁同龢从户部拨银一百万两“生息官款”存于该行,作为最初营运资金。

  《走向共和》中的翁同龢,自诩清流,自命清高,领袖群伦,不顾大局,很有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反映。未必公允!

  此人若无大能耐,绝不会被精明的慈禧长期忍耐和器重,放在掌管全国钱粮的位置上。

  翁、李之争,说到底是帝、后两党政见之争。翁同龢与孙家鼐、志锐、文廷式等形成帝党集团,顽强地与后党抗衡,而李鸿章则为后党重臣。


4

  翁同龢作为晚清的实力大佬,只因性格孤傲、支持新政,遭慈禧及后党忌恨。

  甲午战败,朝野震惊,翁同龢自知拒绝付款给北洋军购,负有责任,但他动员清流众议李鸿章接战不力、理应斩首,甚至称慈禧修颐和园挪用了海军军费,把众怒的矛头直指慈禧。这些自然更加激怒了慈禧。

  几年后,翁同龢向光绪推荐了康有为,议行新政,亲自草拟《明定国是诏》,拨银一千五百两作为强学会的活动经费。

  康有为称翁同龢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

  康有为搞新政,也是借君主立宪之名,暗行争权夺利之实,向慈禧讨要最高权力。慈禧大怒,发动政变,复出训政。

  翁同龢惹火烧身。

  其实,翁同龢被罢免是光绪决定的。

  翁同龢推荐康有为,又与之争权,都以帝师自居,翁更加跋扈,对帝出言不逊,最后弄个晚节不保。

  好在翁同龢死后,慈禧还是给了他一个“文恭”的特谥。


  本文选自《清史不忍细读》,向敬之著,华文出版社2019年10月版。

  

  作者简介:向敬之,独立书评人、明清史学者。曾任出版社、报社文史编辑十多年,书评、随笔散见《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南方都市报》《新民周刊》《上海证券报》等。出版有《细说康熙:王朝纷争六十年》《明史不忍细看》《清史不忍细读》《现场与背后》和三卷本《敬之书话》等。《大清定局》《明清破局》《康熙奇局》《雍正迷局》《极简大明史》《极简大清史》等即将出版。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